|《女心理师》: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三 )


大芳问:你是对我很愤怒吗?
老松说:我想让你认可我 , 尤其在外人面前 , 不要揭我的短
老松问:你能告诉我吗 , 你希望我怎么做?
大芳说:我希望你能帮我干点家务 , 我希望你能多点时间陪陪我
这样的沟通方式非常有效 , 它符合三个原则:直接 , 情绪关注 , 具体化 。
即:直接表达感受 , 直接表达需求 , 直接表达你想让对方做什么 。
这个方法 , 在心理学中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 简单有效 , 适用于所有被困在“追逃模式”中的夫妻 。

|《女心理师》: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本文图片

当然 , 除了改变沟通方式 ,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提升内在的安全感和自信 ,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
关于这一点 , 剧中并没有太多涉及 , 而原著则有着更深刻的剖析 。
原著中的大芳 , 有着强烈的不安全和不配得感 , 而这种感受 , 源于她的原生家庭 。
她的母亲 , 是旧社会有钱人家的小老婆 , 在家里是最受气的角色 , 一直忍气吞生地过生活;母亲去世时 , 曾拉着她的手说:千万不要给人家做小 。
这句话和过往的种种 , 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大芳的心底 , 所以当她和老松结婚后 , 对于他和其他女人的关系 , 极为敏感 。
意识层面 , 她痛斥着老松的不忠;可潜意识里 , 她是渴望老松有外遇的;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教训那些“小老婆”们 , 改变自己和母亲“受气”的命运 。
她被两种力量折磨着 , 每天生不如死 , 直到贺顿指出她的“复仇情结” , 大芳如释重负 , 与老松相拥而泣 。

|《女心理师》: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本文图片

写在最后
追逃模式 , 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 , 但临床中发现 , 爆发期往往出现在中年 。
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有人认为 , 是因为人到中年 , 有钱有闲了 , 所以容易出事;但其实 , 问题一直都存在 , 只是被掩盖了而已 。
想想我们刚结婚时 , 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 , 那时最想要的是什么?
没错 , 努力工作 , 赚钱买房;之后呢?生孩子 , 养育孩子长大 , 送孩子上大学 。
可以说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 夫妻的共同目标是钱和孩子 , 这些几乎占据了所有注意力 。
很多夫妻会发现 , 只要有孩子在 , 两人关系还好 , 因为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可孩子一旦不在 , 两人要么没话 , 要么一说话就吵 。

|《女心理师》: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本文图片

孩子 , 无意中成了夫妻矛盾的挡箭牌 。
可孩子终究要长大 , 我们也人到中年 , 此时夫妻的共同目标没有了 , 原有问题开始爆发 , 成了最大的问题;而中年人更加重视自我 , 不再愿意调整自己 , 追逃模式就变得突出 。
其实 , 问题一直都在 , 只是被拖迟面对了而已 。
大芳和老松的故事 , 给正陷入“追逃模式”的夫妻提了个醒:
如果你们还是年轻夫妻 , 为了后面几十年的幸福 , 有义务早一点去解决;如果你们已是人到中年 , 更不要随意回避 , 因为你的婚姻还是有救的 。
无论如何 , 当你开始停下来思考 , 本文就有了意义 。

|《女心理师》:你越想要,我越想逃,婚姻的“追逃模式”,到底有多可怕?
本文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