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求门当户对是势利眼吗?小心现代“格差婚”】
本文图片
“门当户对”在今天依然应该是婚姻理性选择的一部分 。 这并不是说跨越阶层的婚姻一定会以狗血淋漓的闹剧甚至悲剧收场 , 但是理性的选择可以预先降低风险 , 消除这种“不对等威慑” 。 (人民视觉/图)
洗去浪漫色彩的铅华 , 才能看到婚姻的本质 。 婚姻不只是“你侬我侬”的情意绵绵 , 还是夫妇之间朝夕以对的日常 , 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羁绊 , 以及错综复杂的财产关系 。 与现代浪漫主义婚姻观刻意回避这些因素不同 , 传统婚姻更注重这些维系婚姻稳定的因素 。
西方中世纪没有世俗意义的离婚 , 但教会有权宣布“婚姻无效” , 这几乎是专门为贵族男子留下的“后门” 。 但是 , 贵族男性几乎很少动用这一特权 , 离婚率极低 , 婚姻关系异常稳定 。
贵族联姻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门第相当 。 漫长的协商讨论 , 达成的契约复杂冗长 , 足以装订成册 。 其中财产划分要占很大的比例 , 尤其是“公主”的财产权约定 。 按照惯例 , 嫁妆是“公主”的个人财产 , 由其终身支配 , 不会因为寡居或离异而失去 。 夫家也会拨给“公主”单独的收入来源 , 可以是领地形式的“梳妆领”或者是现金方式的“梳妆费” 。 如果是拥有铸币权的王室 , 那么还可能是特定的铸币权 , 镌刻着王后头像的“王后钱”就是这么来的 。
这些丰厚的待遇可不是因为“恋爱脑”的一时冲动 , 双方家族的实力平衡为后盾 , 此外还会安排有实力的第三方势力作为见证人以保证协议的效力 。 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以家族实力为背景 , 让婚姻中的男女双方都得到了最好的保护 。
这样走入婚姻的女性并不柔弱 , 因为契约如果还不足以保护女性 , 有来自妻子娘家人的报复 , 甚至足以引发战争 , 这就是门当户对婚姻男女双方的“对等威慑” 。 中世纪传奇的主角狮心王理查 , 就曾为远嫁西西里王国的妹妹琼大打出手 。 琼和丈夫西西里国王威廉二世没有子嗣 , 在威廉二世去世后 , 继承王位的是威廉二世的堂兄 。 他不仅没有按照婚前契约给予琼应有的待遇 , 甚至囚禁了琼 。 狮心王以武力为妹妹讨回了公道 , 琼被释放 , 获得了应得的赔偿 。
传统婚姻的稳定性就是源于“门户相当”的势均力敌 , 而不是纯粹的情感维系 。 鲁迅的小说《离婚》描述了清末民初江南乡村的一场离婚风波 。 移情别恋的丈夫要和妻子七姑离婚 , 引发了两个家族长达三年的纷争 。 其间七姑的娘家人冲入了亲家家里捣毁了灶台 , 这在乡间是莫大的侮辱 。 最终由乡绅主持调停 , 夫家赔钱、双方离异告终 。 尽管鲁迅全程开启讽刺模式 , 但也看得出传统乡村的离婚并非在“七出”里随便找个理由写一纸休书 , 就可以轻易搞定的 。
传统婚姻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门当户对基础上的“风险对等”“威慑对等” 。 这对现代婚姻依然有借鉴意义 。
“灰姑娘和王子”的“格差婚”成为浪漫的励志故事 , 然而其中的风险不容小觑 。 “格差婚”的双方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人际圈层迥异 , 心态微妙、沟通失效的情况屡见不鲜 。 前几年社会热议“凤凰男”现象 , 现在更多在讨论男方备的婚房该不该给女方加名字 , 两种情况均涉及大量“格差婚” , 不管舆论倾向如何 , 婚姻失败的风险总是当事人自己承受的 。
近年来“格差婚”的问题愈演愈烈 , 动不动就是上热搜的舆论热点 。 这是因为现代媒体的高效率 , 放大了“格差婚”的风险 。 传统社会的“格差婚”主要是弱势者遭遇霸凌的风险 , 现代媒体加持下更多出了“灰姑娘反杀”现象 。 比如哈里夫妇 , 成了英王室的大麻烦 。 梅根实现了“灰姑娘逆袭”之后 , 让王室难以应对 。 当然 , “灰姑娘”也可以是男方 , 如韩国三星“长公主”下嫁一保安 , 最后也是一地鸡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大寒 等一场雪停,等一朵花开,只要心存热望,寒尽就是春生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为什么要学会放手?是为了放过自己
- 逆向思维:赚钱就是你要学有用的东西,不要学有道理的东西
- 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喜欢炫耀这三样东西
- 人老了,真正的富有,是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
- 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是从攒钱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