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之一,丧葬文化包括了中国道家、儒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而丧葬文化被流传到中国各地后,被当地人们加入自己民族的特色,以此就形成了中国各地的丧葬文化都有着不一样的形式 。下面的东乡族文化为您带来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
东乡族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 。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东乡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 。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东乡人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和民间口头文学,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 。“花儿”是东乡族喜欢的歌舞形式 。东乡人的乐器有“四弦子”、笛子和泥制吹器等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东乡“三宝”桃杏、瓜果、大红枣享誉全国 。东乡族对丧葬很重视,对所有亡者,不分年龄性别,一样对待 。
东乡族实行土葬、速葬 。通常在逝世当天料理丧事,进行埋葬不隔夜 。只有亡人的直系亲属因路远赶不及当天奔丧的,才破例等候一天 。丧葬较节俭,亡人埋葬不用棺木,不戴饰物,不陪葬 。东乡族把裹尸布叫“克凡”(一译凯凡),尸体叫“埋体” 。逝世叫“杜亚依结”,忌说人死,只有动物死了才说死 。人逝世后,家族立即商议丧葬之事,推举年纪大的人主持治丧,并立即派人通知亡人的各方亲友和邻近乡里,东乡语叫作“开连库和”即“报丧”,告知亡故时间和送葬时间、地点 。亲友、邻里闻讯来到亡人家,向家属表示安慰,叫“他节” 。亡人家属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出散“乜贴”,即为掉念亡人施舍现金 。
人逝世后,将“埋体”放在洗尸的“水床”上(即一块大木板),由亡人的亲属“抓水”(净尸) 。男性亡人由舅舅家来的人或阿訇洗,女性亡人由娘家的人或老年妇女洗 。净尸后,用“克凡”包尸,“克凡”要按一定的规格剪成上、下身几块,才能使用 。“抓水”后转“费达也”(一译“非提也”),这是一种赎罪仪式,送葬前请阿訇、满拉数十人,为亡人举行 。之后,将亡人放进“塔布”(似匣子)盖上绿色或白色的绣单,绣单上绣有阿拉伯文《古兰经》语录,抬到清真寺站“则那孜”(一译“之拿节”,即行殡礼) 。
【东乡族丧葬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丧葬】其仪式:教长或阿訇站在众人最前面,虔诚地念祈祷词,送葬者随之低首默祈,求真主饶恕和怜悯亡人,让他(她)的灵魂得以安息 。祈祷完毕,亡人家属要依据经济能力,向人们散“索得格”(阿拉伯语,意为施舍),即为亡人施舍一些钱财 。殡礼毕,由亲友、邻里将尸体抬到墓地安葬 。东乡族人认为,能为亡人送葬是一种宗教懿行 。凡送葬者,必须事前大净、小净 。墓内不放任何陪葬物,不挂遗像,不放花圈,不烧冥钱,不奏哀乐,也不准吹打响器 。
墓坑呈长方形,挖掘时先在平地上挖一直坑,然后在直坑的内旁再挖一偏洞,将亡人缓缓地安放在偏洞内,让他头北脚南面朝西,后用土坯将偏洞口堵起来,再把直坑填满土 。这时阿訇开始诵念《古兰经》有关章节,送葬的人们跪坐聆听 。念毕,大家一起接“都哇”,表示替亡人祈祷 。至此,葬礼结束 。
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一般要施散给贫困者,不能留存在家中 。老教教民通常在送葬的当天和葬后七天、四十天、一百天以及周年日,均请阿訇念“亥亭”(《古兰经》章节)以示纪念 。悼念时宰鸡或宰羊,炸油香,请亲友、邻里 。新教教民则在送葬后四天之内,亡者家中忌生火做饭,须到亲友或家伍家里吃饭 。四天后,请阿訇念“亥亭”,并在七天、四十天、一百天和周年时,请阿訇念“亥亭”,以示悼念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门巴族的形成,门巴族的起源
- 一个带刀的民族:保安族文化
- 乌孜别克族的体育文化:赛马和叼羊
- 家居山坝安乐在的仫佬族
- 塔塔尔族的民间音乐特征是什么?
- 源远流长的独龙族语言文化
- 多才多艺的塔吉克族学者:阿提克姆·则米尔
- 春节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
- 藏族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你知道吗?
- 彝族酒歌文化,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