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民族特色的仡佬族民居文化( 二 )


居住在黔西北一带的仡佬族同胞 , 多住茅草房 , 茅草盖得特别厚实、整齐 , 檐下收尾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的带状结 , 如同盖瓦屋面的“封檐板” , 有尚好的艺术效果 , 被人誉为“贫女巧梳头” 。
居住在黔东北一带的仡佬族同胞 , 酷爱修建干栏式“翘角楼” 。石阡县花桥镇一带农村 , 栋栋小楼 , 飞檐翘角 , 竹木掩映 , 秀丽迷人 。正屋一侧 , 加建厢房 。厢房都是两层 , 而且多为吊脚楼 。楼上环以“直棂栏干” , 檐下晾晒衣物 。飞檐翘角不仅美观 , 而且对增加室内采光和室外使用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秋收时节 , 家家户户檐下 , 挂满金灿灿的包谷 , 红艳艳的辣椒 , 一派丰收景象 。
居住在黔北一带的仡佬族同胞 , 房前屋后竹木葱茏 , 屋面覆盖小青瓦 , 四周安装木板壁 。若是篾条墙、篱笆墙 , 粉刷白灰 , 清爽明快 。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龙潭村古建筑群” , 已被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位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北的龙潭村 , 属大坪镇管辖 , 因村前有口“龙潭”而得名 。村民几乎全姓申 , 自称“申佑的后裔” 。申佑(1425~1499) , 明代人 , 曾任四川道监察御史 。正统十四年(1449年) , 北方瓦剌入侵 , 申佑随皇帝亲征 , 被困于土木堡 , 因貌似皇帝而代其死难 , 后被朝廷敕封“进阶文林郎” , 准予建祠 。祠始建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 , 清康熙、道光相继维修 。坐西向东 。有牌楼大门、两厢、正殿等 。正殿面阔三间 , 穿斗式封火山墙青瓦顶 。大门两侧砖墙上 , 镶嵌天启、康熙、道光碑 。大门砖石结构 , 四柱三门 , 明间门额楷书阳刻“大节光昭” , 次间楷书阳刻“千秋气节”、“流芳百世” 。
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主要特点 , 突出表现建筑布局及石木装修上 。
整体布局 , 略显凌乱 , 缺乏统一坐向 , 彼此似无呼应 , 此乃地势使然 。龙潭一带为“喀斯特”岩溶地貌 , 即当地人所谓的“岩旮旯” 。在岩旮旯中建房 , 只能因地制宜 , “见缝插针” , 难以统一坐向 。但就一家一户而言 , 还是比较规整的 。一般一正两厢 , 中铺石院坝 , 外砌石垣墙 , 形成封闭式院落 。
封闭式院落的石垣墙 , 多以片毛石垒砌 , 间或以方整石砌筑 。前者有平砌、斜砌及随意垒砌等工艺 。斜砌中 , 又有上下两层反向垒砌者 , 形成条条“麦穗纹” , 当地又称“鱼骨头” 。麦穗和鱼骨 , 皆为吉祥物 , 一向受青睐 。
建有石垣墙的仡佬族民居 , 必然建“朝门” 。“朝门”通常由木质垂花门和石质八字墙组成 。垂花门 , 穿斗式 , 悬山顶 , 上盖小青瓦 。垂柱雕刻莲蒂、南瓜 , 寓意清廉、多子 。大门门簪 , 或刻南瓜 , 或刻福寿 , 寓意多子多福 。连楹雕刻水波纹 , 意在于防火镇宅 , 与其他民族雕刻“桃符”有异曲同工之妙 。
标签:独具民族特色族民文化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