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对联的来源是什么?

1、对联的来源是什么?对联起源于桃符 ,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对联简介: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 , 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 , 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 , 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
对联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来源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对联的由来对联的最早起源于我国秦朝时期,那时的人们称其为“桃符” 。
对联在历史上的正式记载是五代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最兴盛的时期 。史料记载为:“每岁除,命学土为词 , 题桃符,置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 , 号长春’” 。
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 , 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传统文化瑰宝 。
<ahref=http://fh0718.com/news/2023/06/28/”https://www.tianqi.com/toutiao/read/104041.html”rel="nofollow"class="iknow-ueditor-link"target="_blank"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来源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对联的由来这个风俗的起源应当从我们祖先当初挂“桃符“的事说起 。
传说 , 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说是能用它赶跑“鬼怪” , 消灾灭祸.人们还在桃木板上写一些“避邪”的符号,要不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en shu音申舒]和郁垒[yu lu音玉律].据说这哥儿俩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再去喂老虎.这么一来 , 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 , 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个儿家站岗守卫,镇鬼驱邪 , 还把他俩叫“门神爷”.那会儿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挂桃符 。往后,到了唐朝末年 , 人们过年 , 有的在桃木上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对偶的两句详话.
到了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有一年过年之前,他让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祥话,好挂在自己卧室门外.辛寅逊写完了 , 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他就干脆自己编了两句,亲自写在桃木板上.孟昶写的是: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两句全是吉祥话,是说新一年开始了 , 万事大吉;春节一到,美好的春天就来了,万事如意.“长春”还有总是年轻的意思,孟昶也盼着自个儿能“长春”,老当皇帝. 这还是个嵌字联[对联里加进有特殊含义的字,叫嵌字联].头尾嵌上“新春”两个字 , 中间嵌上了“佳节”两个字.
孟昶是个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皇帝,他压根儿就不管国家大事,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呐?他写完上面那副对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让北宋给灭了,孟昶投降,没多久就死了. 孟昶写对联那年是公元九*年 , 他那幅对联因为记在了《宋史》等史书上 , 而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顶早的一副对联.
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 , 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
又:三阳回始 , 四序来祥 。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 。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
鸡回辟恶 , 燕复宜财 。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 。”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5]
对联形式短?。拇蔷?,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 。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 。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 , 固定的格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 , 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 , 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 。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 。但也有例外 。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来源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对联的起源对联最早是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去除厉鬼,而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后来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随着明代对对子的习俗盛行,出现了对联的这个词 。由于春联和桃符关系密切,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按照用途可以分为通用联、专用联、春联、贺联、挽联、赠联、行业联等 。
对联最早是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去除厉鬼 , 而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后来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的这个词也出现了 。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的分类:按照用途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通用联、专用联、春联、贺联、挽联、赠联、行业联等 。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来源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对联的起源精选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 , 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的起源,欢迎大家阅读!
对联的起源
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 , 《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还有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 。《蜀??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 , 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 , 佳节号长春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 , 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个中玄妙,恐非天意 。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 , 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 , 数重花外见楼台 。”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 。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 。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 。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 。”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 。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 。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 。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 。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 。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它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骚、赋、乐府、颂赞、祝盟、铭、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诸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效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虽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 。但是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产生律诗(五代、唐代)以后,这种说法争议较大,反对者认为,关于对句之间的平仄问题,在唐朝之前已经得以解决,律诗中的句数,用韵相粘的问题和对联并不相干 。
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 。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 。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蜡炬成灰泪始干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 。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 。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天水一色
风月无边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三顾频烦天下事
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潮亭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唐太宗御笔亲题: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 。王安石在它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到:千家万户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頫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元代的对联形式,微妙地在元杂剧中得以运用,如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结尾处写到: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这也算对联的一种新的形式吧,
对联的起源
说起对联,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每年过年贴的春联了 。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有言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见贴春联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了 。但春联只不过是对联的一种 。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等,起源于桃符 。
相传 , 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 。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 。这要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但也有其他说法,中国最早楹联出现在唐代,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敦煌遗书为据 。
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 , “桃符”指的是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者写着门神名字 , 用于辟邪的桃木板,相当于门神像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介于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朝代更换频繁,因为很多人对于历史阶段只是一个大概了解,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阶段 , 包括历史书都没有详细讲述,所以怕大家不太清楚这个时代,稍带一提 。
但是呢,从文学史上来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而来 , 在这个过程中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也就是对偶阶段,骈偶阶段和律偶阶段 。
对偶阶段的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古诗文中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之类的;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是以对偶句组织的骈文;律偶阶段始于魏晋,到了唐代正是形成,即一般的五、七言律诗 。
所以对联起源很早,至于起源时间,看你整么定义了 。因为很多对联不是说一定是贴在门上,叫做楹联,从先秦两汉都有对联的痕迹了 。你可以认为起源于唐朝或五代时期,也可以看作是更早起源于先秦时期 , 那么我本人倾向于后一种 。
事实上对联的形式有很多种 , 只要对得上都算作是对联,只是有好坏之分罢了 。甚至胡乱对也是一种对子,对得好的讲究一个对仗工整,平仄合宜,先后呼应 。所以我认为对联起源时期倾向于更早一些 。
在给大家分享两种对联,一种是“绝对”,一种是“回文联” 。
所谓“绝对”,一般是经历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难度很大的对联 , 有些已经有了下联,有的至今无人能对 。
“烟锁池塘柳”就是一个很有名的“绝对”,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出自晚明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迄今为止已经超过300年 。
“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 因此下联也应该有与”五行“相对之意 。有人以”灰堆镇海楼“为下联,但也只是形式上对仗,上下联雅俗差距很大,还有人将”灰堆“改为”炮堆“,依然不够好 , 这就属于对的不好的对联,但也算是对联 。还有什么”炮架镇江城“,虽然气势上比前者要好 , 但仍然不够好,平仄对仗存在缺陷 。
后来有人对出了不论是平仄还是意境上都非常协调的下联:”茶烹凿壁泉“,这个下联不仅意境上和韵律上对得好,更为难得的是对仗的偏旁均在下部,殊为难得 。补充一下 , ”烹“字下面四点水是”火“得意思,”凿“字繁体字下面是”金“字,因为我们的现在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的 , 所以对一些繁体字不熟悉,也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
回文联即以回文的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颇有意思 。自古即今传下来的回文联相当多,摘录几副,与君共赏之 。
客上天然居 , 居然天上客 。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
对联的起源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问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寓、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 。这一我^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 。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荼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 。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幽符咒或只写"神荼"、"郁垒"的名字 。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代又称春联为"桃符" 。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
五代时,符咒和"神荼"、"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取代 。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 , 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 。最后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 , 越传越广 。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足我国的第一副对联 , 但人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来考察,对联的形成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的 。《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汉陚、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形式 。如《诗经小雅 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再如《尚书 益陈谟》中提到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 雍也》中"乘肥马,衣轻裘",《论语述而》中"君子坦荡荡 , 小人常戚 戚"等 。还有李甶的"三山半落青天外 , 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等等 。
明清时期是对联的鼎盛时期 。统治阶级对骈文和对联非常看重,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 。文人将时局政见、流派纷争通过对联的形式予以表达 。对联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 蔚为大观 。对联不论是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离度 。如张之洞有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对句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 , 何敢在前,何敢在后!”以及"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 。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来源是什么?】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