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尼采对待孤独的三种境界:选择怎样的孤独,也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二 )


1876年 , 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时期”开始了 。 这次的危机如此深刻 , 以致他不像前两次那样 , 仅仅同学生团体决裂 , 仅仅受到德国语文学界的谴责 , 而是要被整个时代放逐了 。
这一年 , 尼采的《人性的 , 太人性的》一书寄到瓦格纳手中 , 两人从此决裂 。
这一年 , 尼采与他大学时代最亲密的朋友洛德之间也产生了隔阂 , 导致了后来的破裂 。
这一年 , 尼采向一位荷兰女子求婚而遭拒绝 。 后来他一再试图为自己觅一配偶 , 均不成功 , 终于至死未婚 。
也在这一年 , 尼采因健康恶化而停止了在大学授课 , 三年后辞掉巴塞尔大学教授职务 , 永远退出了大学讲坛 。
1879年 , 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 , 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的孤独的漂泊生涯 。
1889年 , 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 , 最终失去了理智 。
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 。 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 。 1890年5月 , 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
1897年4月 , 因母亲去世 , 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 。
在尼采的一生中 , 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 , 作为这个家庭中唯一的男性 , 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无微不至地关怀他 , 精心呵护他 , 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 。
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 , 毅然舍弃了这一切 , 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 , 忍饥挨饿 , 沉思冥想 。
1900年8月25日 , 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 , 享年55岁 。
02 通向智慧的三个必经阶段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 , 尼采说 , “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 。
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 , 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 。
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 , 束缚最牢固的时候 , 崇敬之心破碎了 , 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 , 一无牵挂 , 重估一切价值 。
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 , 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 , 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 , 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 , 我就是命运 , 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 。
所以 , 当尼采认清 , 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 , 他就甘于孤独 , 并且爱自己的命运了 。
尼采所预见的“必将笼罩欧洲的阴影” , 就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 。
周国平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中写道:在19世纪 , 最早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危机并且试图寻找一条出路的人 , 其中一派是是马克思 , 另一派是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 。
来到尼采的“创造时期” , 他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
第一 , 尼采首先从基督教信仰业已破产(“上帝死了”)的事实 , 引出了一切传统价值必将随之崩溃(“一切价值的重估”)的结论 。
第二 , 尼采由旧价值的崩溃进一步引出价值的相对性的结论 , 强调每个人必须独立地为自己创造价值 , 提倡个人至上 , 自我实现 。
第三 , 尼采是最早起来揭示科学理性的局限性的人之一 , 他也是第一个明确地揭示人的心理中无意识领域并加以细致剖析的人 。
有人说:尼采所谈的问题是人人都能领会的 , 特别是现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都能领会的 。
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 也许这就是尼采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
当2021年马上结束 , 时间来到2022年的门槛 。 当我们面对越来越像迷雾一样的未来时 , 我们也许会和尼采一样痛苦和孤独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