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放风筝的意义
在古代,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 , 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气” 。一、古时的放风筝
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 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去难”的目的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

二、风筝的历史
风筝的来历是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 , 嗡嗡有声,很像筝鸣,因而得名风筝 。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鲁班大师曾用木、竹做风筝 。

三、现在的放风筝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代的放风筝早已冲破旧时的迷信色彩 。现今的放风筝成为一项颇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人们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既能调节情操消除苦闷,又能通过放线和调整风筝方向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
清明节放风筝的由来
1、在古代 , 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气” 。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 , 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 。2、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因而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 。同时,放风筝也有避讳,就是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否则会染上“晦气” 。《红楼梦》中就有:当风筝放飞升高后就有意把引线剪断 , 让风筝远远飘去,据说它可以带走晦气、烦恼、苦闷、忧患与病痛 。
【清明节放风筝的意义,清明节放风筝的由来】
3、风筝的来历是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很像“挣筝”声,因而得名风筝 。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鲁班大师曾用木、竹做风筝 。《墨子·鲁问》中“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有关风筝的较早记载 。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 。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