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的纸

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的纸


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的纸


灞桥纸发现是在1957年5月8日,人们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的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 , 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 。

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的纸


灞(bà)桥纸是在西汉时期的一种纸 , 专家认为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 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 。这一发现,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
灞桥纸纸色暗黄,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 。鉴定发现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zhu)麻,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

灞桥纸是什么时期

 灞桥纸是西汉时期的一种纸 。1957年5月8日,出土于西安东郊灞桥因此定名为“灞桥纸” 。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据专家介绍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 。
灞桥纸纸色暗黄,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 。鉴定发现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含有少许苎麻 。其纤维平均长度为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 。并且纸中含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 , 说明纸的原料经历了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过程 , 只是加工程序较低 。

西汉的灞桥纸有什么特点

1957年5月8日,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丁一座西汉武帝时代的古墓 , 墓中一枚青铜镜上 , 垫衬着几层古纸 。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灞桥纸纸色暗黄,经化验分析,原料主要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 。在显微镜下观察,纸中纤维长度1毫米左右,绝大部分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有明显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 , 说明在制造过程中经历过被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 。虽然质地还比较粗糙 , 表面也不够平滑 , 但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 。这一发现,把中国造纸术向前推了两个世纪 。
采纳哦

世界上第一章植物为妃纸是谁发明的

1、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纸的人是:古埃及人 。
2、古埃及人发现把它茎上的坚硬外壳去掉,里面的芯剖成长条,连续排列,可以形成易于书写的“纸” 。
3、中国的造纸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汉时期,东汉的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术的工艺,使得纸张产量快速提高,纸张的使用原本由王公贵族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平民百姓也能够读书写字学习文化知识 。
4、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造纸术开始向国外传播普及开来 。在中国造纸术的历史上先后有三种典型的纸问世,分别是灞桥纸,蔡候纸和还魂纸 。

东汉谁改进了造纸术 使用纸张代替竹筒 并走入寻常百姓家

看过《三国演义》及其系列影视剧的朋友可能会纳闷 , 纸张早在西汉便已发明,造纸术在东汉得到极大改进 , 但为何当时的人们还在大量使用笨重不堪、使用不便的竹简写东西?是因为纸张太贵,还是人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造纸术最早起源于何时 , 在历史上并无定论,但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早在西汉时期便使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为原材料,经过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流程,制造出“灞桥纸”(因1957年发现于咸阳东郊的灞桥而得名) 。然而这种纸质地粗糙、过于粗厚,并且夹带着很多纤维束,表面凹凸不平,非常不适宜于书写,所以并为得到广泛使用 。
?
“灞桥纸”大概是中国史上最早的纸
等到了东汉和帝在位时(88-105年) , 大宦官、尚方令蔡伦开始改进造纸术,在经过多次摸索后,最终以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为原料,命工匠将其剪碎、切断后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水池中进行浸泡 。在时间成熟后,再捞取水中的的纤维物质,随即放入石臼中进行搅拌,再用竹篾挑取其中的浆状物,待晾晒干燥后即可成为书写用纸 。
之后数年,蔡伦又带领工匠经历多次反复的试验、改善,最终制造出轻薄柔韧、价格低廉的纸张 。元兴元年(105年),蔡伦以奏疏的形式,将改进后的纸张及造纸工艺献给汉和帝,后者在赞叹之余下诏在国内推行 。因为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所以时人便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蔡侯纸”一出,各地争相采购、使用,使天下大为受益 。
?
“蔡侯纸”残片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 。
在汉献帝时期,左伯又对蔡伦的造纸术进行改良,进一步提高纸张的质量,使得造出来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不仅色泽光亮,而且纸质甚佳,由此得名为“左伯纸”,成为上层社会竞相使用的精品纸 。正是在蔡伦、左伯的努力下,纸张在东汉中后期得到广泛使用,并逐渐开始取代缣帛、竹简,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时的首选材料 。
?
“左伯纸”在当时属于精品纸
然而让今人诧异的是,尽管造纸术得到普遍推广 , 纸张的数量也很可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于书写和保存朝廷文件、诏令的材料,依然是缣帛、竹简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纸张还不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极容易被损坏,另一方面则与上层社会千余年来形成的观念有关系 。
在当时,上层社会普遍认为,最重要的文书资料、契约合同应该铸成钟鼎 , 其次则书于竹帛(“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 。”见《三国志·卷十九》),唯此才能长期保存为据 。只有纸张彻底解决本身存在的“短板”,使其优越性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才能取代缣帛、竹简 。这项艰巨的工作,终于在东晋时期完成 。
?
《军师联盟》中,曹操案头摆放的便是竹简
东晋中后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化学家、医药学葛洪在炼丹之余,为了延长纸张的寿命,“破天荒”地发明了染纸新技术 。这种技术是把黄蘖熬取汁液,然后用它来浸染纸张,使其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 。这种经过黄蘖汁液浸染的纸张被称作“黄麻纸”,虽然颜色发黄不如白纸美观,但却极大延长了寿命 。
“黄麻纸”出现后,很快便风靡于天下,被广泛地应用于抄写佛经、文书,直到唐宋年间依然在使用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著作中曾经写到“嘉裕中,置编校官八员,杂对四馆书 , 给吏百人,悉以黄麻纸为大册写之 , 自是私家不敢辄藏”(见《梦溪笔谈·卷一》),由此可见“黄麻纸”的重要性及适用范围之广 。
?
“黄麻纸”最终取代缣帛、竹简
随着“黄麻纸”彻底解决纸张的各种“短板” , 其取代缣帛、竹简便成为大势所趋 。所以等到东晋权臣桓玄篡位称帝后(403年),便下令朝廷文件、诏令的书写及保存全部使用纸张(“桓玄《伪事》曰:古无纸 , 故用简 , 非主于敬也 。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见《初学记·卷二十一》) 。至此,纸张在经蔡伦改造300年后,才完全代替竹简,成为官府、民众普遍使用的书写载体 。
史料来源:《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初学记》、《梦溪笔谈》等
纸的发明者
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 。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文字记录下来 。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 , 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牍)和竹片(又称简)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 。东汉时期,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 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 。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 , 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 。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 。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
公元 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命令他投案 。蔡伦耻于受审,即洗浴全身,换上最漂亮的衣服 , 然后服毒自尽 。
公元 8 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 , 这后的几个世纪中 , 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 , 并严保造纸秘密 。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 。没过多久 , 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 。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 , 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 。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 1000 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 。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 , 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 。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 , 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
蔡伦对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今天 , 我们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纸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对纸的使用将会延续到何年,更是难以预测 。因此,蔡伦(还有四大发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发明者毕升)理应在为中国和人类历史进程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名单里占据首席或近乎于首席的位置 。
纸的发明过程
西汉初年 , 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 。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 。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 。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 , 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 。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 , 汝自知之!” 。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
远古以来 , 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 。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韩信在未发迹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为生的 。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 。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 。此外,借助竹器沥干丝缕也是此法的一个重要步骤 , 它是造纸中抄纸的原型 。我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 。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 。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 , 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1958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 。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1973年在甘肃金关出土,为西汉麻纸 , 暗黄色,质地较粗糙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 。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 。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 。造纸技术环节众多 , 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
【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的纸】
以上就是关于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的纸的全部内容,以及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的纸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