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起初用野草裹住身子遮雨,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 。《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戴斗笠的情况 。蓑衣由蓑草制成 ,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雨水不易渗透,又轻易可得 ,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 人们常在雨天穿蓑衣 。历代诗文对此有不少描写 。最令人熟知的便是唐代柳宗元的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制作雨衣的材料有所发展: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雨衣被称作“油衣”、“油帔” 。
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 。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 , 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称“棕衣” 。唐代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诗有云:“兀兀山行无处归 , 山中猛虎识棕衣 。”与棕丝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 。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 。明代宦官刘若愚《酌中志》就记载了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 。”
当时富贵人家所用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第45回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着这种雨衣 。
我国古代另一种常用的雨具就是伞 。先秦时,就已经发明了雨伞 , 又称为“簦” 。《通俗文》中说的“张帛避雨”,即是打开用布帛制作的雨伞来挡雨 。
1980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上带有一柄伞 。拉动这个伞柄的机关,就可以不同角度遮蔽阳光 。拉动机关还可旋转伞柄或取下伞柄用作一把利矛,而伞也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盾 。
北魏时的伞是“便于步行骑马”的油纸伞 。汉代发明了纸,这种比丝帛造价更低的原料为油纸伞提供了物质条件 。人们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 。由于物美价廉、经济实用,油纸伞得以广泛地流传和使用 。隋唐五代时期,伞的使用就比较普遍了,除了防雨还用来遮阳 。当时已经有人以制伞、售伞为生 。宋初陶毂《清异录》卷下就记载道:“江南周则,少贱 , 以造雨伞为业 。”
宋代 , 伞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必备品 。除官员外 , 平民百姓也可使用 。那时人们出门 , 伞是必不可少的行李 。行人带?。蚍烙辏?或遮阳 。宋代伞的种类很多,根据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的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俨然已是全国的制伞业中心,可生产大小黄罗伞、青凉伞、红绿小伞、方伞、大伞等诸多品种可供顾客挑选 。刘松年《斗茶图》四人中有三人随身携带着伞,说明人们出行时,伞是随带物品中必不可少的 。
虽然宋代百姓几乎人人用?。淙杂醒细竦氖褂霉娑?。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京城中的士人都是通行使用青绢凉伞 。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九月,朝廷规定青绢凉伞惟许亲王、宗室使用,其余阶层的人士禁止使用青绢凉伞 。
明清时期伞的品种很多,同时对伞的使用亦有严格的限制 。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伞 , 清代则规定 , 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 。
除了遮雨器物外,雨天在外行走还要顾及地下的潮湿泥泞,于是就有了雨鞋 。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称“舄(xì)”,底层上蜡 。当时建筑多是泥地,贵族行礼久立,恐湿气侵下,“故复其下使干腊也”(《释名·释衣服》) 。一般劳动人民则是用草编的鞋当作雨鞋 。
先秦时还有一种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底下有双齿,称“屐” 。据说是用以“践泥”的,后来也成为雨鞋 。它的穿着很方便,只需在布鞋外一套,便可出行 。考究一点的,还要匕蜡,称“蜡屐” 。如今,一个人有十几双乃至几十双鞋都很正常 , 但古人不一样,他们对鞋非常珍惜,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放在家里不穿了 。出行几乎都是光着脚,这样可以防雨,但是走在路上又有可能扎脚 。于是人们就发明了木屐,防雨的同时还防扎脚 。
原始的木屐有两个齿,相传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登山用鞋 , 所以它有一个名字叫“谢公屐” 。在登山的时候,把前齿卸去,这样登山就变得非常容易;下山时候则装上前齿,把后跟卸去 。这种木屐在史籍上有很多记载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脚著谢公屐 , 身登青云梯”的说法 。
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鞋底施钉,鞋统、鞋面涂敷桐油,雨天套于常鞋之外穿着,用于避雨 。
一把油纸?。蛐砣媚阆肫鸸糯系难逃觌? ,还有伊人红妆 。可是如果没有油纸伞,又碰到了下雨,估计就没了烟雨朦胧的诗情画意了 , 只有懊恼了估计,这也是古人所经历的没伞的烦恼 。
你别看现在人们可以使用各式各样的避雨工具,雨衣雨鞋雨伞,五花八门,可谓是便利 。但在古代,至少在宋代以前 , 古人是没有这花里胡哨的雨伞用的 。那雨伞或者说油纸伞之前,古人用什么方法避雨呢,该不会是大头吧,当然不是,答案是:蓑衣,斗笠 。
蓑衣,是古代人避雨三件套之最重要的部分 。最开始人们使用野草包裹身体来阻隔雨水,但毕竟因为野草乱裹有缝隙会漏水进去,所以在先人智慧加持下 , 蓑衣出现了 。蓑衣由蓑草做成 , 表面光滑,雨水顺着表面很快流走所以效果比野草好太多了 。蓑草随处可见,所以蓑衣成为平常百姓都能拥有的避雨工具 。明朝后人们对蓑衣改良,出现2.0升级版,用一种珍贵而柔软的玉珍草做成的蓑衣,供朝廷所用 。
斗笠,也是古代避雨三件套之一 。现在很多农民家里还是有使用斗笠的,价钱合适而且避雨效果也不错,当然指的是小雨 。斗笠一般用竹子竹篾做框架 , 加上蓑草,制成一个类似帽子的大圆盘 , 搭配蓑衣使用效果更佳 。除了蓑衣和斗笠,先人的智慧还不仅如此 , 还发明了雨鞋,早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草鞋,既防滑又不怕湿 , 这三件套一披 , 简直拉风不行,整一套黄金甲的感觉 。
除了挡雨三件套,古人也有土办法 , 像前面说的用野草裹身,还有用芭蕉叶或者荷叶挡雨,这些也都是可以的,当然如果一位故人碰到下雨,身边又啥也没有 , 那只能是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咯 。当然,这些在有了油纸伞后 , 都将退位了 。
【发明雨伞前古人用什么避雨 发明雨伞之前古人用什么避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