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由来是什么

(一)
对联很早便存在于古人的诗文之中 。例如:
“满招损 , 谦受盈 。”《尚书·大禹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诗经·采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道德经》
“博学而笃志 , 切问而近思”《论语·公冶长》
“朝饮木兰之坠露,夕啜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
(二)
把“偶句”或“对句”从文章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字形式的是春联 。
是谁第一个书写了春联,并挂在门前以代替原来的桃符?历来大家公认的说法 , 是早在宋代以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的小皇帝孟昶 。据《宋史·蜀世家》载:“孟昶每岁除(即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命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
后蜀的领地在四川,孟昶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年 。按照这个记载,是孟昶第一个在春节期间将春联写贴在了门前 。
但据清朝谭嗣同的考证,认为在更早的南北朝时期,梁人刘孝绰便在门前写过“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这两句话 。
还有现代人经过考古发现 , 唐初李道宗也在武昌题写过一幅十七字联 。
(三)
不论是谁第一个创造了春联 , 他的功绩是不朽的 。春联的诞生,使对联走出了文人的书斋,来到了普通百姓中间,实现了对联从单纯文学性到实用性的转变 。春联将高雅的对联文学,同古老的生活习俗结合起来 , 运用精妙的书法艺术 , 创造性地诞生出一种崭新的文字形式和节日喜庆形式 。
春联代替了桃符以后,同时也把驱邪避鬼的迷信,变成了欢庆新春的内容 。
春联的普遍兴盛,应该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末清初的文人陈云瞻在他的《簪楼杂话》中写道:“春联之设 , 自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门前需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传说中朱元璋微服走到一家阉猪人的门前,发现此人门上没有春联,立命取来文房四宝,挥笔写成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
此联不但内容切题,对仗工整,而且也颇像朱元璋的口气 。朱元璋喜欢写对联,是有史可查的 。他曾写给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一联: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 , 才兼文武无双 。“
上面有了皇帝的提倡,下面自然是群起效尤 。春联之风 , 从此大盛 。
春联的发展历程,如果用几句来概括 , 那就是:源于诗歌,起于桃符 , 兴于五代,行于宋元 , 盛于明清,广于现代 。
春联的诞生,一面是来源于传统的诗文对句;一面继承了传统的生活习俗;第三还延续并弘扬了精妙的书法艺术 。可谓是三源合流,三星同辉 。春联是集三者于一身的民族文化的结晶 。
用春联来装点春节,构思是巧妙的 , 效果是辉煌的 。红纸绿墨,形象直观;骈言妙语,情景交融;欢庆主题 , 画龙点睛;节日场景,热烈亮丽 。诸般意境,尽在其中 。
【对联的由来是什么】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 , 喜爱春联的人越来越多;题写的内容越来越广;适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会更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意趣的重要工具,社会交往的重要纽带,家庭和公众场合不可缺少的壮美景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