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关东指的是哪儿

【闯关东关东指的是哪儿】
关东一词作为汉族文化圈的专有名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 秦汉时 关东主要是指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 用函谷关、大散关作为区分东、中、西三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为关东、关中和关西 。关外的辽西(辽河以西)和北京地区、河北北部一样 , 曾经属于燕国的统治下 。南北朝时期,前燕和后燕也分别管辖这里 。而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所指代也有所变化 。山海关出现后成为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天然分界线 , 关东就是东北 。即今天的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其相关联的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区域 。

闯关东关东指的是哪儿

山海关是隋开皇三年(583年)开始修建的 。山海关古称榆关,隋开皇三年(583年),筑渝关关城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丽,自临渝还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以城东门为界以东称关外,以西称关内 。山东、直隶百姓为主的关内人自明清到民国不断闯入关东地区垦殖谋生 。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关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 。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行为 , 我们通常称为“闯关东”,这是狭义的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
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 。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于是颁布禁关令 。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 。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 , 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 。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十九世纪中叶 , 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 。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 。“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 , 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
闯关东关东指的是哪儿

山东村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赵中孚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 , 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山东与东四省区之间 , 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1644开始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今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迁至了辽西(辽西中心城市为锦州)和辽北地区 。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 , 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 。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 , 其实也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 , 清政府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4]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例如哈尔滨市的小西屯,一部分河北百姓迁移到那里,并且把河北文化带到了那里 , 繁衍生息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 。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 , 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 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所以说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
到19世纪末,中原地区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一个饱和的状态,山东、直隶两省的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 , 汉人前往关东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闯关东路途遥远 , 路上凶险,人们还是一辈辈走上这条路,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是农业文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 , 随着开禁放垦 , 人口早已经饱和且正遭受自然灾害的关内百姓闯关东,必然形成不可阻挡之势 。中原地区爆发山东、直隶、河南、山西一带大旱,大约有1000多万人饿死,大批灾民涌入东北,形成“闯关东”潮 。
闯关东关东指的是哪儿

闯关东 , 就是六,七十年代,河北人,山东人较多,吃不饱饭,没有钱花 。就到关外去生活 。
关东指山海关外,包括黑龙江,吉林 , 辽宁 , 另外有内蒙最东部,相邻关东 。
怎么闯?生产队看管紧,突然失去了劳力,村干部和本队小队长找上门,问这问那,家人决不能说去了哈尔滨,去了海拉尔等等,只说有了?。侥城灼菁胰チ?nbsp;, 找医院看病 。久了,劳力无踪影 , 也就无人过问了 。
去了关东,大森林茂密 , 直接通到俄罗斯 , 多数砍伐树木,劳动表现好 , 可按上临时户口,就是能每月分到口粮 。有的到了厂子,因为厂子里缺少工人,如抽承厂,造纸厂等等,当学徒工 , 每月十八元现金 。
一下火車,在车站就有招工的,招的工人们统称氓流 , 有招工办公室 , 挂着牌子:“流荣自然登记处”,登了记,就给找个地方干活,这样就饿不死了,有点工钱,有口粮 。有的人投奔亲戚朋友,给以介绍打工单位,也可安定下来 。
闯关东的那批祖辈,都已不在世 , 就是活着也有八十岁以上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