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的由来是什么
腊八节的来历:释迦牟尼在未成佛之前,已经修行了好几年,因修行身体较为消瘦,觉得修行不是解脱的方法 , 所以打算放弃修行 , 这个时候一个牧女向释迦牟尼献上用乳汁或者是酥油制作而成的粥,吃完粥后,体力恢复,于是端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为纪念此事,佛教徒在这天举行法会,以果物、米煮粥供佛 。
腊八一般指的是腊八节,是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又叫做成道会、法宝节等,最初这天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节日,后来慢慢地演变成民间节日 。很多人会在这天吃腊八粥 , 又叫做佛粥、七宝五味粥等,是一种由数种食材熬制而成的粥 。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朝时期 。
南宋时期的吴自牧《梦梁辰》记载:“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 , 名曰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已经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每逢腊八这天,不管是寺院、朝廷官府,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 。等到了清朝时期,喝腊八粥这一习俗更加盛行 。在南方腊八极少提起 , 该节日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的由来是:腊八粥的由来源于佛教 。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 , 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 。
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 , 端坐菩提树下沉思 , 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为纪念此事 , 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
腊八粥的意义是:
1、祛除疫病迎接祥瑞,以前有赤豆打鬼的风俗,为应对疫鬼作祟,腊月初八用赤豆熬粥 。
2、不忘保持勤俭节约,盼望来年丰衣足食 。相传西晋某人好吃懒做,后来痛改前非,每逢腊八都要煮粥 。
3、对他人来说是恩泽庇佑,对自己来说是功德,佛粥也代表健康好运 。

腊八粥的传说: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美美地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
腊八节的来历是什么
“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 , 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 。
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 , 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 。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
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

腊八节的传说
传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 。
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 , 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
以上内容参考
以上内容参考:
腊八节来历
【腊八节的由来】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 。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 , 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 ,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
【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 , 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 , 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 , 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 , 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 , 就开始忙碌起来 , 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
更为讲究的人家 , 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 , 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 , 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 , 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 。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 。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 。之后要赠送亲友 , 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 , 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 , 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 。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 , 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 , 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
【其他食俗】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 , 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做法也是极其简单 , 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慢慢地 , 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 , 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 , 来年不危害庄稼 。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 。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
【腊八节的传说】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 。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 , 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 。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 , 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 。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 , 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
光阴似箭 , 日月如梭 。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 。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 。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 。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 。要吃饭,得流汗 。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 。”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 , 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 。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 。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 。”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 , 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 , 鸡叫三遍离床铺 。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 , 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 。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 。”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 。”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 。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 。小俩口还不着急 。只要有口吃的 , 就懒的动手 。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 。地里颗粒无收 , 家里吃穿已尽 。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 。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 。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 , 滴水成冰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 。”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 , 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 。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 。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 。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 , 放进锅里 。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 。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 。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 。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 , 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 。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 。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 越传越远;父传子 , 子传孙,代代相传 。一直传到现代 。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 。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
【腊八节的由来,腊八的由来是什么】
以上就是关于腊八节的由来,腊八的由来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腊八的由来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