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指哪八极,吴氏八极拳套路有几种拳械

八极指哪八极

八极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古时谓八方极远之地,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 。
八极指哪八极,吴氏八极拳套路有几种拳械

八极一词不仅古已有之,而且涵盖到我们今天的一切 。简而言之,八极是一个概念,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 。它是我们的祖先为表述宇宙本源及衍化过程而创造的词汇 。它应该和太极是一对哲学概念,互为辩证、互为表里 。只是汉代以后独尊儒术的日益严重,才造成太极的观念深入人心 , 八极的观念淡出头脑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由盛及衰的、可以在思想领域里找到的原因之一 。
八极指哪八极,吴氏八极拳套路有几种拳械

在中华民族努力复兴的今天,八极的概念必将彰显 。一言以蔽之,八极即是无际 。我把它理解成变化的本源以及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结果 。

吴氏八极拳套路有几种拳械

“八极小架”为八极拳最基础的套路,吴钟公时仅一趟,由会清公编为三趟 , 秀峰公编为十二趟 。八极小架是“易学易练,老死难精”的入门基础 。
八极小架由十六个动作组成,是以吴氏“两仪”为框架“搭建”的 。其动作朴实无华、简单大方,而内涵深奥的“架子”之桩功基础,演练时一招一式、一动一静,一动则发如炸雷,一静则似如处子 , 速度越慢越能提高“站桩”之功力 。八极小架的科学性、全面性,八极拳法浓缩性,均达到不可挑剔的最高境界,实为八极门人必修和永修套路 。君不知 , 八极小架初学者和八极拳法精通者,对“架子”的内涵理解是有天壤之别的 。八极小架称谓“小架”,并非还有“大架”相对应 。凡持“大八极、小八极、死八极、活八极”之说者皆为讹误 。
八极小架是以“两仪”为“架子”,以《易经》八卦图为理论基础思路形成的套路 。
两仪定乾坤,乾坤动而又左顾右盼生“四象”之态 。乾为父、坤为母 , 生六子,得乾爻生艮、坎、震,得坤爻生兑、离、巽 。两仪变化生六大开:顶、抱、单、提、胯、缠 。
由于最古“八极小架”由十六个动作组成故又称“十六式” 。《河北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载:“混沌无极,无极动则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 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内批四朗宽拳一套 。冲天炮、闭地肘、合手者六合也,批六大开拳一套 , 六合枪、六合刀也 。跪膝者,南北二极也 。摞手者天转也 。腰步盼前顾后也 。八极者无极归原也” 。
八极小架(老架子共分五段,各代表五重涵意) 。名称:1、两仪顶肘;2、狮子张口;3、霸王开工;4、丹凤朝阳 。
此段动作与“易”理相互对应 。作“两仪顶肘”的开始动作是:“半步双撞”,此动作是“报门户”亦称“开门式”(报八极门户,让旁观者,不言而喻:这是“练八极”的) , 也反映了八极拳源于满清时代,因为它有满族的“掸尘”之礼 。“吴”字篆书投影是“两仪顶肘”的“造型” 。“狮子张口”、“霸王开弓”、“丹凤朝阳”乃是“两仪顶肘”的形象变化 , 内在定型还是“两仪” 。名称:5、冲天炮;6、闭地肘;7、合子手(然后恢复两仪顶肘) 。
“冲天炮”是“两仪顶肘”利用“击步”移位,形成进攻型的“两仪”展开变化;“闭地肘”是“两仪顶肘”盘提拖拉步(也称后滑步)移位而形成防守型动作的“两仪”展开变化;“合子手”是乾(天)坤(地)相生相克、攻防兼用的“两仪顶肘”变化为“天、地、人”相合共存 。这三种类型的“两仪顶肘”变化必须计究六合 。何为六合?有“内六合”“外六合”“内外六合”之分 。“内六合”:意与血、血与气、气与力;“外六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内外六合”:意觉(心)、听觉、视觉、嗅觉、尝觉、触觉相合 。又批六大开拳一套,以体会“六大开”六力合一“理论” , 而且刀枪等器械也是如此原理 。拳械一理、拳枪一理,是八极门的创举 。名称:8、揣裆;9、托枪式;10、挖眉;11、跳山;12、跪膝;13、拥肘 。
此段复作“两仪顶肘”,又有新的“两仪”造型变化,“揣裆、托枪、挖眉、跳山”而落地,“跪膝”起而转身“拥肘” 。“两仪”变型原地的“揣裆”、翻身的“托枪式”提膝的“挖眉”(亦称大盘提)腾挪的“跳山”、下蹲的“跪膝” 。带缓的“拥肘”,“两仪”无论怎样“型”的变化 , 还要讲究“南北二极”,即另一种形式的阴阳变化——“虚实”变化 。所谓虚实变化,就是“指上打下,指东打西”“故而变化莫测”,以达适应“天时、地利、人合”的自然变化规律 , 这早在春秋时代武圣孙武子兵书十三册中有明论 。君不知《三国志》中“关公斩颜良”的故事吗?此不再叙 。名称:14、左右摞手 。
摞手亦称“小缠”或“打撞锤”,是“两仪”又一种变化形式 。这种形式称谓“天转也” 。何谓天转也?这是人体结构力学变化 。八极门初期,人们对当今的物理称谓 , 杠杆力、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向心力与离心力等虽然还缺乏普遍的认识 。但“天转也”给了现代继承者一个启迪:“天转也”之力就是现代力学中的“杠杆力、向心力、离心力”之合 。由此可见,八极拳先贤对武术研究并非浅浮 。名称:15、三回头;16、单翼顶 。
“腰步盼前顾后也 , 八极者无极归原也” 。《易》学之说,有“左顾右盼”之说 。八极技击之术有“三回头”之传授 。“三回头”就是《八卦图》中左顾右盼形态之体现 。“三回头” , 武术格斗中称摔的过程中须“变脸”,“变脸”即是“回头” 。八极拳技击之术,最重要的就是“靠近”、“进身”,一回头再变脸 , 一崩一靠一转一带同发,即将对手“打摔”倒地 。摔角中的“背口袋”(即大背胯)就是采用“盼前顾后”之“回头变脸”之术 。但摔角中“变脸”摔,“摔中无打”这是与八极技击之术的区别 。其主要是切近对方的重心轴线,猛“回头”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倒地而取胜 。
“八极者无极归原也”反映了伊斯兰教的“无形”论在八极技击之术中的应用 。以“无形论”的思想推理,技击招法来自有型,而用之无形,有招有式都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 。“万法归一”——“无形” 。“无形是我门中宝,阴阳变化显奥妙” 。“无形”是八极武术技击的最高境界 。如果不理解“无形”理论的思想体系 , 会导政两种倾向:一是“套路无用论”,二是“套路机械使用论” 。前者称,既然“无形”是“宝”,还何练一些“花拳秀腿”的套路,不如直接到实战中去摸索 。君不知,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是从最基本的“音阶”、“音附”练习开始的;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从练习写一点、一横、一竖开始的;同样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也是从练习基本功 , 踢腿下腰练习并体会前人留下的武术套路中攻防含义开始的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道理便在其中 。后者不明白“无形”是“顺其自然”,“条件反射”的反应,将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运用到实战中 , 其结果必然导致失败,而自己却认为:老师教的功夫,自己还没练到家 。昔日,有位习八极拳者,欲与一位不会武术的壮汉过招,自己先运了运气,然后作了一个“闭地肘”的姿式道:“这一招,俺老师说了,上管天,下管地,你随便进招吧!”那壮汉猛击一拳,将那习八极拳者打了一个仰而朝天,全身着地,围观者捧腹大笑……
八极拳单打、对打“亦称”八极单摘、对接 , 此套路亦可简称“八极拳” 。称谓“大八极”是误传 。此套路是八极拳门的代表套路 。
此套路是“两仪顶”之“纵向变化”,是体现 “六大开”、“八大招”变化的一种方式,分上、下架 。上架与下架可单人分别练习,也可两个人对练(称谓一副架) 。初练者,先学单打再习对打 。对打时,先者先攻后守,后者先守后攻 , 二十四个动作重复无休 。始练你一招我一式,慢慢入门,谓之“喂手”;熟练后体会“六大开”发“合力”之方,初掌拆招应变之术谓之“拆手”;拆手由慢而快,由粗而精,“六开八打”运用自如 , 谓之“抢手”;由“抢手”之必然变化进入“条件反射”之自然变化 , 谓之“无招无式”,逐渐进入 “无形”之境界 。这个从“喂手”到“无形”的练功过程中 , 须加其它基本功的配合练习 。如“站桩”、“打桩”、“靠桩”、“七星桩”、“九宫桩”等静、动桩功;根据个人爱好,增加一些其它拳械套路的练习,如:行劈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八棍头、刀、枪、剑、棍等;还可以练习其他门派的拳械,如太极、八卦、潭腿、查拳、劈挂、通背等以提高多方面的素质 。
【八极指哪八极,吴氏八极拳套路有几种拳械】
以上就是关于八极指哪八极,吴氏八极拳套路有几种拳械的全部内容,以及八极指哪八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