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什么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什么节日

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指的是九九重阳节 。
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什么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是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 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首诗写的节日是重阳节,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作品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作品译文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常常想念家乡,而且每次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 。
名家点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自有一种至情,言外可想 。徐充曰:“倍”字佳 。“少一人”正应“独”字 。
《唐贤三昧集笺注》:情至意新 。《陟岵》之思 。此非故学《三百篇》,人人胸中自有《三百篇》也 。
《唐诗笺要》:右丞七绝,飘逸处如释仙仗履,古藻处如轩昊衣冠,其所养者深矣 。
《唐诗别裁》: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
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什么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节日写的

是重阳节,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 , 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

独在异乡为异客写什么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是(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什么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话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 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什么节日

重阳节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 , 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
除此之外 ,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只是近年来 , 由于人们对老人的推重 , 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 , 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 , 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 , 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 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 , 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
起源考证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 , 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 , 佩茱萸,食蓬饵 , 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重九江村午宴开 , 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舶亚啻旱雇旎?。”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 , 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此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 , 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 , 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 , 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 , 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
演变过程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 , 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 。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 , 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 , 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 , 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 故以享宴高会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 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 , 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 。从此以后 , 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 。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
20世纪80年代起 , 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89年 , 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法律明确 ,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
以上就是关于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什么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全部内容,以及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什么节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