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年节的由来
侗年节的由来:相传,当地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拒绝向汉人进贡,被汉人包围了起来,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与乡亲们的安全,于是就挺身而出,被汉人成军戍边 。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回乡,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乡亲们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地去接这位族首,后人们就把这天称之为侗年 。
侗年节一般是一天,如开设有琵琶歌堂唱歌或者是吹芦笙踩芦笙堂时,可延续三到五天,也有的延续七到十天 。侗家在过侗年的时候,主要吃鲤鱼、猪肉、豆腐、腌鱼等,特别是冻鱼,这种鱼是需提前制作的,用鲤鱼、豆腐,佐料等煮熟,然后放到第二天冷凝成冻后就可以食用了,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

榕江县侗年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赛马、斗牛、斗鸟、吹芦笙以及唱琵琶歌 。在这天,男女老少都要穿着民族盛装,然后聚集在一起,老少们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来取乐 , 而男女青年们除此外,还有另一个目的 , 就是播下爱情的种子,也就是两人相互认识 , 初选自己的心上人 。
年的起源和演变是什么
年的起源与演变: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 。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 。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 。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是过年,后来变成了过岁,说法还是讲过年 。年在古代汉民族传说中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 。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 。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 , 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年 。

现代人过年:
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年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有关年的三则资料)
一: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 春节放假起始日由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 。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年”的传统功能和内涵被冲淡,一些家庭的年夜饭不再在家里吃,部分年轻人对“年”很冷漠 。
三:“有钱没钱 , 回家过年”,但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致使许多人无法返乡 , “留在他乡过年”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
过年知乎
“不论天涯与海角 , 神州万里同怀抱……”这首《难忘今宵》是否勾起了你对过年的美好回忆?作为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过年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递 。问起年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它可以是那张千辛万苦抢到的火车票;是超市里循环播放的那首“恭喜发财”;是卸下一年的疲惫,投入家的怀抱 。
但你知道年的由来吗?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甲骨文上的“年”字,看起来就是一个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穗 , 喜获丰收后庆祝的样子 。《说文·禾部》记载:“年,谷熟也 。”可见,“年”字的起源,是来自农耕社会人们对于丰收的期望 。
而因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古时过年之日也不尽相同 。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 , 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则以十一月为正月,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 , 又以十月为正月,即在十月一日过年 。
“年”的名称虽然起于周朝 , 但直到汉中期方才正式固定,并延续至今 。但当时虽有过年的风俗 , 却不叫春节 。古时春节日期不一,等到了民国时期 , 改用阳历,为区分农、阳两节,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为春节 。这时,过年才以春节相称 。
除此之外,民间关于年的传说因为各地风俗万千 , 所以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但传播最广的有两种 。
一是关于怪兽年的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到人类的聚集地来一次,年会吞食牲畜 , 伤害人们 。人们把这天称为年关,把年每来一次称为一年 。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亮光和响声,于是人们就将红纸贴在门前 , 用火烧竹子来驱赶年 。之后这个风俗就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二是关于青年万历的传说 。相传古时没有历法,人类耕作不能按时,所以生产效率很低 , 这时有一个叫万年的年轻人,他在砍柴的时候受到树影的启发,发明了最早的计时工具——日晷 。通过长期观察测量 , 他发现了昼夜长短交替的变化规律,以及一年周期恰为三百六十余天 。不久,万年又制定出了历法——太阳历 。国君祖乙为表彰万年的功德 , 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 。百姓为了表达感谢,就在岁首举行庆祝活动来纪念他 。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年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惟愿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 , 年味儿不淡 。
【侗年节的由来,年的起源和演变是什么】
以上就是关于侗年节的由来,年的起源和演变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侗年节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