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里真的有读心术吗 心理学里真的有读心术

真的能看懂人心 。
但是……(这个后面才是重点?。?
不是百发百中的,
而且需要大量经验 , 
也要看个人天赋 。
不过在正式解答之前,我还是先重复一个重要的道理——
『XXX真的能OOO吗?』这种提问句式,是有陷阱的 。因为实际生活中,很少有100%确定的事情 。永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比如说『炒股真的能发财吗?』——答案是有些人发财了,有些人亏钱了 。
需要注意的是:「看懂人心」不是事后诸葛亮,不是去解释别人已有的行为 。而是 , 你要能猜测出他接下来的行为和情绪,那才是真的「看懂」 。
不过,要解释过去的行为,就已经很困难了 。
怎么判断,我们对过去行为的解释,到底对不对呢?则要看,你的解释,那个逻辑,能不能帮助你准确预测对方的行为和情绪 。


心理学中,对人行为的预测——世事无绝对,凡事都讲概率!
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家颁给了一位心理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行为金融学奠基者、芝加哥大学教授 。
所以,我就蹭蹭热点,说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吧 。
1981年,Dinniel和Amos在《科学》杂志发了论文,论文里介绍了一个实验 , 实验室这样的
情景A:你打算去看演出,票价10美元 , 你到了后发现自己丢了10美元,你是不是还会买票看演出?结果是 , 88%的人选择会,12%的人选择不会 。(一共183人)
情景B:你打算去看演出,票价10美元,你到的时候发现门票丢了 。如果你要看就要再花10美元,你会不会买票?结果是,46%的人选择会 , 54%的人选择不会 。(一共200人)
你看,其实都是多花10美元 。但是人选择会不同 。
随后很多研究都用更严谨的方式证明了:人的有一种「心理账户」,我们会有意或无意地规划,某件事应该花多少钱(比如看演出应该花10美元 , 花20就觉得不值得了) , 而忽略了客观来说其实没有差别 。
现在我问你:你猜猜看,如果是我(没错,就是写这篇答案的人)你觉得我在情景A里面会选什么?
如果你再想想,你就会补充:『当然,说到底其实是不知道的 。毕竟我看不出你是不是12%那群人 。』
这就是关键了——学心理学,你会学到很多理论,知道很多实验和调查结果,会大大帮助你猜测别人心里的想法和接下来的行为——但是你要知道,没有百发百中的事 。因为就连学术研究的结果,也是用概率(百分之几)去表达的 。至今没有百分之百的研究结果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眼前这个人、这个情况下,和那些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关系更大?
这就要看经验了 。
我们还是用刚才的那个情景AB的例子 。其实这个实验 , 可以做得更精细 。
比如 , 心理学家们其实可以进一步调查:情景A里面,选择买票的人里面,男的比例大,还是女的比率大?也就说说,可以进一步调查,男女在选择上有没有差异 。如果有 。那么我们在猜测一个人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性别,做出更精确的猜测 。
性别当然是一目了然的,但是万一影响选择的特质,是比较隐蔽的呢?比如——他是不是一个容易生气的人? 。
现在,让我们假设 , 这个买票的选择 , 会和一个人是不是容易生气有关 。
为了更准确的猜测一个人,会不会买票,我们就需要知道:他是不是容易生气 。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了:这需要一段时间观察 , 我们才能知道 。
而且这个和你所在的地方的风俗有关 。你可能因为眼前这个人经常爆粗口,就认为他容易生气 。但可能是因为,眼前这个人,他从小周围人就习惯粗话和生气没关系 。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了另一层:哦,那我们对人的理解,也会受到自己的习惯的影响 , 必须先排除这点 , 客观的知道对方的背景 。
而这些,都是需要——『经验』的 。
心理学的实验 , 都没有日常生活中的情况那么复杂,它控制了很多背景(比如说,他可能只找来20-30岁的人来做实验) 。
所以我们需要去根据经验,根据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理解,去不断尝试和摸索 , 才能越来越有效的看懂别人的心思和行为 。
这就要讲到——天赋

天赋:一个很难说清楚的东西 。
你身边认不认识一些人,他们看人的直觉很准 。
【心理学里真的有读心术吗 心理学里真的有读心术】
但是你要他们教你,他们却教不了 。因为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
那这个就是天赋了 。
我不打算在这上面说太多,因为说多真是令人泄气 。
这就跟做数学题一样:你会发现,同样老师教、同样做作业、同样家庭环境差不多,可是别人就是学的比你好 。
心理学也一样 。很多人学了一个理论 , 看了几个研究,他马上可以举一反三 。但我们却做不到 。
有些人理论联系实际的速度,特别快 。
非要说的话,学心理学,要更好的看懂人心,你会需要下面的『天赋技能』——
①知道自己情绪状态和习惯 。这样你就可以知道 , 自己判断的时候,会受到哪些自己东西的影响 。
②知道别人的情绪状态和习惯 。你会需要很好的记忆力,记住那个人的言行 , 然后你才能分析 。
③注意细节 。一个行为有很多种解读方式,你要考虑的不是单一行为 。而是很多行为之间的共同特点;而只有注意到细节,你才能搜集更多到的资料 。
这些是可以练的,就像学数学,但是天赋就是——你会发现别人就是练得比你快 。(是的,老天很不公平)

最后强调
我们对人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 。
首先 , 别人信任你,你才能得到更多的关于他的材料 , 你还要接触他周围的人,这也需要周围人信任你 。
所以,看懂人之前,你要先学会
让人信任你 。
怎么做?
哈这不是这道问题的内容,我就不说了 。
作者简介:佘炤灼 , 首都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咨询方向) 。熟悉正念冥想 , 带领过正念团体总计250小时以上 。有两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167人次以上的个体心理咨询 。目前是全职的自由撰稿人、心理咨询师 。擅长情绪调节、婚恋关系、原生家庭等问题的解答 。
通俗来说,读心术是一种揣度他人心理状态的活动 。
而学术领域,Alvin Goldman 将读心术定义为:基于由一个目标一阶心理状态而产生的信念之上的一种二阶心理活动 。看不懂无妨,听我慢慢解释(女总裁脸) 。
读心术中两个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是:
1. 模仿论(simulation theory)
模仿论认为,读心术的奥秘在于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 思考自己在对方的境遇下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们通过这种预测来读取别人的心理状态 。
比方说,你现在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地铁中更快地找到座位?这时候,你的策略就需要你把自己假设成一个即将下车的乘客,通过思考自己即将下车时会做出的行动(例如谁更为频繁地看提示牌并移动身体 , 谁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补妆等等)来预测谁将下车 。
2. 理论论(theory-theory)
理论论则认为,读心术本质上是一种推论 。人们从小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生活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出一种“朴素理论”(Na?ve Theory)来帮助自身更好地解释这些现象 。
读心术也不外乎如此 。举例说:
工作间隙你经常看到同事摸口袋找打火机想吸烟,久而久之 , 你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推论”:在工间同事们摸口袋就是想要抽烟了 。当你在之后看到你的同事在工间摸口袋,你就可以依据这个“理论”来推导读出他的想法 。
在心理学研究背景下的读心术,和市场上津津乐道的那种“被神化的”读心术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来说,理论论似乎更接近我们幻想中的读心术) 。心理学里的“读心”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交往、相互合作,并且建立起亲密关系 。
例如:在电梯间里我们会有意无意阅读别人的意图,当别人伸手时,我们会预测他想按电梯按钮从而腾出空间 , 有人向内侧闭退意味着他可能认为电梯人与人空间距离太近等等 。这种无时不刻在自发的阅读他人思想的能力正是保证社会生活可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