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吗】
司母戊大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 ,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 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 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
所以无论从文物价值还是从本身重量来说 , 都妥妥的是“中国第一重器!”
但是在2013年底,确一直不断有一种声音,司母戊大方鼎名字是错的,要改名 。原来,商超甲骨文文字书写的时候是不分左右的 。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 , 称其为司母戊鼎 , 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 。”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 。但争议一直不断 , 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 , 司、后是同一个字 。
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 。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 。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 。
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 , 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 。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
从此开始,从小到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阳人,公交车,小学初中课本上都有的司母戊大方鼎,就这样变成了后母戊大方鼎..
应该是【后】母戊鼎好一些,但这里的后并不是“王后”的意思,而是“王”或“先王”的意思 。那个时候后还没有王后的意思 。
后母戊鼎的基本情况
时代:商代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方鼎
司母戊鼎名字的由来
后母戊鼎从被发现,被锯掉一只“耳朵” , 险些被卖,到差点被日本人搜了去,后面又差点被蒋介石带到台湾,后来是因为飞机超重 , 才留在了南京 。
- 后母戊鼎与蒋介石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起初【司母戊鼎】的名字算是郭沫若给起的,主要是根据鼎内的铭文 。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 。”
- 鼎内铭文

乍看之下确实没毛?。澳肝臁倍挚赡苋喜怀?nbsp;, 但是“司”字和现代字基本无差别,还是很好认的 。
于是司母戊鼎的名字就用了许多年 , 当时,历史教科书上也是这个名字 。
后母戊鼎名字的由来
但是后面随着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发现甲骨文中很多字都是反着写的 , 就是“镜面字” 。巧的是“司”和“后”互为正反写,而此鼎若作【后母戊鼎】也能说得通 。所以一直是有很大的争议 。
- 同一个字的正反写

直到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件类似的方鼎,名叫【后母辛鼎】 。鼎身上也有字 , 写的字和后母戊鼎类似:
- 后母辛鼎鼎上的字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位王后,但不是唯一的 。【辛】是妇好死后的庙号 。根据妇好的鼎推测出,后母戊鼎的主人也是武丁的一位王后,庙号就是【戊】 。
这样两个鼎就都讲得通了,商王的世系也因此更加清楚了 。
另外,【后】在商代意为“王”或“先王” , 指代商王或前一辈的商王,“后”字到了周代才有“王后之意” , 因此,“后母戊鼎”直译为商王母亲戊的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