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都承认 , 根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在“马嵬坡之变”中确实是被处死了 。不过 , 对于她是怎么死的,死在了什么地方 , 却还存在着激烈的争议 。对此,史家与诗人各有所见,各执一词 。
【杨玉环是怎么死的】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正史《旧唐书》《新唐书》的本传和《资治通鉴·唐纪》,以及野史《杨太真外传》等,都明确地记载是“缢死” 。何谓“缢死”?词典上解释,“勒人之颈而使之死也” 。既然是勒颈而死,自然就不会有血溅出了 。可是 , 到了一些诗人笔下,却与史家持截然不同的见解 。其中尤以唐代诗人为甚 。
且看有“诗史”之盛誉的杜甫 。“马嵬坡之变”发生时,杜甫已经四十四岁,可说是同时代的人 。恰巧,第二年春天杜甫又到了都城长安 。他沿着流经城东南的曲江行走,一时触景伤怀 , 感慨万千 。《哀江头》一诗就是当时心情的写照 。在写到“昭阳殿里第一人”时,下了这样两句断语:“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前面引述的李益诗中,也有“托君休洗莲花血”的诗句 。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写道:“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另外,杜牧《华清宫三十韵》中亦有“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之句 。“血污游魂”,“休洗莲花血”,“血泪相和流”,“喧呼马嵬血”,血,血,血!显然,在这些诗人的心中,杨贵妃绝非如正史所记是被缢死的 。
既然不是被缢而死,那么“佛堂前”“梨树下”之类的记载,也就值得怀疑了 。这又产生一个死的地方的争议 。相当一部分论者认为杨贵妃死在乱军之中 。且看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关于这段乱象的记载:
吐蕃王国使节二十多人,正拦住杨国忠马头,诉苦说找不到饮食,杨国忠还没解答,士卒们就大声呼喊说:“杨国忠联合胡人叛变!”有人一箭射出,射中杨国忠的马鞍 。杨国忠惊骇逃跑 , 逃到驿站西门里 , 士卒们一拥而上 , 把他乱刀砍死,并像杀猪一样,剁下他的四肢 , 用长枪挑起人头,竖在驿站门口;同时,诛杀他的儿子、国务院财政部副部长杨暄,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总监察官魏方进斥责说:“你们怎么敢谋害宰相?”士卒又把他砍死 。最高监督长韦见素得到混乱消息,出来察看,士卒扑上去 , 用铁器猛击他的头部 , 打得脑血齐流 。
已经失去理智的士卒 , 多年的积愤无处发泄,实在忍无可忍了,便进行疯狂报复 。冤有头,债有主 。在这种情况下,把罪魁祸首杨氏家族“一锅端”、剪草除根是他们共同的意志 。既然随行的两个姐姐都被杀掉了,杨贵妃也完全有可能死在乱军兵刃之下 。因此,诗人们所写的未必都属无稽之谈 。
其实 , 诗是完全可以用来证史的 。现代史家就颇为推崇“以诗证史”的治史方法 , 也就是以“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解读历史 。在这方面 ,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做出了楷模式的探索,达到了高妙的境界 。关于为什么可以“以诗证史”,陈先生说得十分清楚:“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 。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 。把所有分散的诗集合在一起,于时代人物之关系,地域之所在,按照一个观点去研究,连贯起来可以有以下的作用: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 。”
一般来说,死于马嵬坡,参考白居易的《长恨歌》:马嵬坡下泥土 , 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表面上看是因为杨国忠杨贵妃误国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士兵不满 , 但是事实上应当是唐王朝权力更迭的一次体现吧—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皇帝名义上是六军的主人,可是如果六军真是六军的主人 , 怎么会使唤不动呢?
关于东渡日本之说 , 贵妃去日本干啥?
自己的枕边人和家族都靠不住远渡重洋喂鱼么?根据记载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 。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 。采取南岛路和南路时,还不掌握季风规律,海上惊涛骇浪,随时会把船裂为两截 。
几乎往返途中总有船只遇难,只有一次来去平安 。因此,遣唐使不仅出发前祷告神佛,航行中还祈祷佛教的观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罗神 。受命为遣唐使虽是荣誉,也有人怕危险而畏缩不前 。采取北路时,遣唐使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 。
看到这个频次了么 , 六军哗变 , 哪来的时间给贵妃准备船啊食物啊供奉的神?。。。〉笔币踩莶坏猛涎邮奔洌绷搜罟业谋澈罅闹魅? ,势必容不下杨贵妃——–皇帝的枕边人活下去 。待时局安定,皇帝必定要收拾这些在他“幸蜀”期间冒犯他天威的势力的,加上杨妃的枕边风……所以杨贵妃必须死 , 这就是所谓斩草除根 。而且就算为了安定六军的军心,皇帝可能也会杀了杨贵妃,一个为了权力把自己亲儿子 , 姑姑都杀了的人,一个女人有什么不舍得的么?
其实我深深地为杨贵妃感到不平,入宫她不能抗拒,与天下之主生活她不能抗拒,甚至生死都不能自己定,若李隆基和他的先祖李世民一样,时时事事以民生社稷为重,而不是沉溺于享乐,疏忽政事,唐王朝未必会这么早由盛转衰,武则天面首多的不行 , 影响她前承贞观,后启开元了么?
开元盛世严格说来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从李渊开始就没有哪代皇帝掉链子,都一直在为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努力着,
看似软弱的李治其实联合武则天及新的官员打破了关陇集团把持朝政的局面 , 加强了君主专治 , 怎么到了他李隆基这里唐朝就由圣转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