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而且来源甚广 , 不仅有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包括一些诗词名句、历史典故等等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俗语都是古代人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美好愿望 。之所以称之为俗语,就是因为它的通俗易懂 , 能够用浅显的道理启迪人生 。
说到俗语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常言道……”、“老话说……”、“俗话说……”等等 。甚至还有“不听老人言 , 吃亏在眼前”的说法,也都是关于古人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后人的俗语 。

关于俗语的类型可谓是五花八门 , 有一些是褒义的,比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不乏贬义之内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还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俗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告诉人们在学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当然在这众多的俗语中,有一类关于家庭的俗语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养儿方知父母恩”,体现了浓浓的亲情 。那么古时候世世代代的关系都是如此亲密吗?有两句俗语最能代表当时社会的现象:“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说的就是亲疏远近 。在《俗语大全》中 , 还有一句更加凸显亲戚关系的脆弱:“人有三不亲” 。
所谓三不亲,第一个就是姨夫,也就是母亲姐妹的丈夫 。第二个就是姑父,是父亲姐妹的丈夫 。为什么姨夫和姑父会不亲呢?古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 , 泼出去的水”,女子从自己的家中嫁出,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变成了外戚,也就是家族之外的人 。
这样的亲戚关系都是都过婚姻关系形成的,所以在此之前和姨夫、姑父并不相识 , 自然谈不上亲 。有人会有不同意见 , 结婚以后可以经常往来,一样可以很亲啊 。古代女性属于从属地位,本身话语权就有限 , 嫁过去都要冠以夫姓,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在原来的家里生活了 。所以见面机会就少了,姨夫、姑父更是见不上几面 , 加之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也是导致亲戚关系疏远的一个原因 。
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母亲贾敏嫁给了苏州的林如海,贾宝玉从未见过姑父,何曾谈得上亲,更别说这个表妹了 。至于日后两人关系如此亲密也都是相处久了才会有的,所以说感情都是培养的,没见过的人要怎样培养感情呢?
还有这第三个不亲的就是舅妈,这句俗语完整的就是“人有三不亲,姨夫、姑父和舅的媳妇” 。到了这里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问题 , 不管是姨夫、姑父还是舅妈都是外姓人,和我们都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 。唯一不同的是舅妈是嫁进来的,但是不要忘了母亲也已经嫁作人妇了,不在娘家了,所以见面机会依然很少,对应了上文中的姨夫、姑父 。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在三不亲中并没有叔叔的媳妇 , 其实婶子也是外姓人,为什么不包括呢?还是要从古人说起,古时候的人们是家族式的生活方式,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所以自然感情要好一些 。
当然事事无绝对,重要还是事在人为 。电视剧《娘亲舅大》中 , 小女孩佟程程因为母亲去世,一直跟着舅舅生活,舅妈对她视如己出 。当然有时候涉及到利益时,多少兄弟姐妹因为争夺父母的遗产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 。
这句俗语到现在依然充满现实意义,现代人工作忙,常常早出晚归 , 连业余生活都很少,更别说是联络感情了 。很多的直系亲属因为家里事情多,每年也就是过年的时候才能见一面,仿佛又回到了古代 。按理说交通如此发达的社会 , 去哪都是一抬脚的事 。
【三亲三不亲指的是哪些人 三不亲指哪三位亲戚】
还是那句话感情都是靠培养的,为什么说远亲不如近邻,其实还是走动的比较频繁 。从今天开始多和自己的亲人多联系吧!
人的一生最为亲近了就是父母和爷爷奶奶以及伴侣子女了,其次便是亲人的亲人也就是亲戚了,再次就是自己认识的一些朋友了 。然而这些亲朋友好友在人生中却也有亲疏之别,古人说“远亲不如近邻”虽然强调的是远近,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邻居之间虽无血缘关系但朝夕相对,彼此的情谊也毫不亚于远亲 。这类说法在民间尤其普遍,因此而流传下来的俗语也是不绝于口,除了前面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外,还有一句俗语相信知道的人并不多,原话是“人有三不亲,姨夫姑父舅媳妇”,听起来到让人觉得有些别开生面了,这三个称呼并不陌生 , 为什么古人觉得这三种人不亲呢?
相比之下,姑父、姨夫还有舅舅的媳妇也就是舅妈三者与自己就没有血缘关系了,少了这层关系在遇到重大事故时各自的态度就会有着明显倾向了,这也是情理之中 。毕竟对方在兼顾家庭的同时也必须有主次之分,正因为这种主次的关系导致了亲疏的差别 。当然,除了血缘关系外,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有所改变,亲戚不同于外界的朋友 , 亲戚与自己相处的机会要多很多,如果长期交往发现彼此同气连枝,志同道合,甚至无话不谈的时候,往往足以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而视如己出 。
也就是说亲戚相比在外界认识的朋友来说,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关系网,而且一旦建立起来的坚强程度也是远高于外界的朋友 。这也是古代官员总会拉上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甚至十万八千里的七舅姥爷也不例外,亲戚们团结起来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强大到可以亡国,所以还有一个专有名词交外戚 。
相反 , 如果由于观念不和,加上彼此又无良好的家风,亲戚也就有名无实了,这种情况再古今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因此而反目成仇的也不在少数 。尤其是今天的很多地方,年少或者年轻一些的朋友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戚是谁,也不知道其在何方,这是悲哀的,也是无奈的 。究其根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等到有一代人能明辨是非知晓团结后再通过为对方带去一定的利益的机会重新建立亲近关系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没有人会拒绝利益 , 更何况是自家亲戚 。
其实古人两句俗语并不是强调亲或不亲,古人意在揭示原本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罢了,让后人知道亲疏关系 , 只有知道本就没有血缘维系的亲戚关系更需要我们用心去维系 , 更需要多多走动,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更有利于家族的壮大,所谓名门望族莫不是对亲戚关系经营有方,独门独户老死不相往来也就只剩家而缺了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