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是一个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最早是踏春游赏的节目 , 后来成为百花生日 。花朝节的形成不晚于南宋中期,吴自牧《梦粱录》有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 , 浙间风俗 , 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 。”这是有关花朝节日的最早的正式记载 。其实唐代赏花风气已盛 , 每当春时花发 , 士庶皆群从出游,赏名花,饮美酒 。发展到宋代,就成为民间的一个节日了 。

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记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
南宋杨万里《诚斋诗语》谓“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
《翰墨记》中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 , 又为桃叶节 。”各地花朝节都在二月,所以二月又称“花月” 。
《沪城岁事播歌》中说“出灯者多至二三百盏 , 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或扎彩鸟亭,高可达三四丈,上下通明,光照数丈……”记载了古时上海挂花神灯 , 夜以继日地欢庆游乐的盛况 。

古时的花朝节,南方盛行“赏红”活动,家家户户一早起来就剪些红绸或彩纸结在庭院花圃的花树上,为“花神”祝寿,预祝花果繁盛 。花朝节最高雅的活动是观花、赏景和饮酒 。花朝突出一个早字 , 人们把自家的迎春绽放的花卉,摆放门前、窗口或街头等显眼处,边观赏,边饮酒品茶,吟诗作赋 。到清代 , 这天的花市上还出售花木鱼鸟 。花朝节还有挂“花神灯”的习俗 。
“扑蝶”与“赏红”
踏春游赏是花朝节最原始最基本的风俗,值花朝之日,士庶之家,置备酒肴,合家饮宴 。或宴于郊野花圃之中,或宴于家园栽花之处,称为花朝宴 。花朝节的踏春,除了有寻常踏春的欣赏百花春色、宴饮作乐,还有其独特的节俗,最重要的就是扑蝶和赏红 。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说:“长安二月问,士女相聚,扑蝶为戏 , 名日‘扑蝶会’ 。”这里只说在二月 , 未提及花朝,但时间基本上吻合 。可见“扑蝶”之俗由来已久,这项习俗,直到明清之际依然盛行,春日繁花盛开,燕莺彩蝶飞舞 , 扑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 许多文人还对此做了诗意的描摹,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花朝》一诗云:“妒花风雨怕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 。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 。”

“赏红”是花朝节又一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习惯 。在该日,在各类花树的枝条上系上各色绸缎,随风飘逸 , 美不胜收 。这也是妇女孩童们于花朝当日所主要进行的活动,为了庆贺花王生
日 , 人们把彩绸与五色纸剪成小旗(即俗称“花幡”),或是剪成条状,各地花幡的形状各有所异,但其作用与意义是一致的,只是与原先的立幡之意已有所差异 。如《嘉定县志》中有记载此俗,其云:“二月十二日剪彩条,系花果树,云百花生日 。”同样于江南地区的松江府也有同样的习俗 。
《松江府志》云:“二月十二日花朝,群卉遍系红彩,以祝繁盛 。”
【花朝节有哪些习俗,花朝节的习俗是什么】
“赏红”也是贵族欢度花朝节的活动之一,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有记载:“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孝钦后至颐和园观剪彩 。时有太监预备黄红各绸,由宫眷剪之成条,条约阔二寸,长三尺 。孝钦自取红黄者各一,系于牡丹花,宫眷太监则取红者系各树,于是满庭皆红绸飞扬 。而宫眷亦盛服往来,五光十色,宛似穿花蝶蝶 。”可见在花朝节系幡赏红,不分贵族平民,亦是风行全国的风俗习惯 。每至花朝佳节,系于花枝上的彩幡随风起舞,成为花朝期间特殊的美景之一 。

吃花糕,饮花酒
中国的节日文化往往与饮食文化相结合,花朝节的美食自然与花相关,是由花制成的百花糕与花朝酒 。采百花和米捣碎蒸糕,就是花糕 。花糕因其兼具花瓣与谷物的香气,受到人们的喜欢 。民间对百花酒赞誉有加:“百花酒香傲百花,万家举杯誉万家 。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泽犹如洞中春 。”花朝酒亦是采百花酿制,花朝节赏百花,吃花糕,饮花酒,…众人怡然闲适 , 花前月下 , 悠然自得 , 如此欢度佳节 , 可谓美哉 。关于百花酒、百花糕的传说给花朝节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用百花、谷物、水果酿制而成的芳香馥郁的饮食也体现了古代农业文化的特点 。

花朝劝农
随着花朝节由上层社会流传到下层劳动人群中,在农业社会,其节俗也同农业生产有了联系:一是花朝劝农 , 二是祭祀花神 。春日劝农古已有之,《吕氏春秋》有文:“仲吕之月,无
聚大众,巡劝农事 。”汉代以后形成了皇帝亲耕、皇后亲桑的礼仪制度,劝农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之一,也是考察官员政绩的内容之一 。早期劝农并无固定日期 , 二月、三月、四月亦或芒种 , 在春夏农忙季节即可 。
花朝节兴起后,一些地方官员选择此日下乡巡视,既训示农桑 , 又与民同乐,一举两得 。《梦粱录》云:“此曰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 , 告谕勤勉,奉行虔恪 。”明朝宣宗皇帝在花朝节还曾写诗赠送大臣 。古人认为花朝节是种植瓜果蔬菜的最佳时节,此时的辛苦耕作将会带来秋季的收获,所以朝廷官员借此时机劝农耕种 。花朝劝农已然成为节日里农家的重要活动 。

祭祀花神
元代以后,花朝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说成是“花神生日”“百花生日”,节期则演变为对花神的奉祀庆典了 。清代蔡云有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讲的正是百花盛开为花神祝寿的景象 。
例如东北以二月十五为百花生日,要为花神设置神位 , 用素馔祭之,莳花者于该日酬酒祭祀 。湖南攸县花朝节祭花神习俗特盛,据载,攸县城郊自明代开始就有花农,每逢花朝节,花农立牌位 , 上书“唐朝敕封旺花尊神” 。入夜,人们开始祭花神,焚香秉烛,礼拜祷祝,祈求花神保佑花木茂盛,花开艳丽 。
花神在明清时期是花卉行业的行业神,花农、花匠、花商都祭祀花神以求百花繁盛或生意兴隆 。花神庙在明代开始大量修建,北京、南京、苏州虎丘、杭州西湖等地现在仍存留,这些都是当地举行花市、花会的地方,汇集了大量的花农、花匠、花商 。

例如苏州虎丘花神庙为清道光年间所建 , 据地方志记载,虎丘地区农民历史上曾大多以种植茶花为主,到道光年间最盛 。故建造花神庙,每年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花农聚集在一起供奉花神 , 祈求花神保佑茶花旺盛 。花神还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不仅仅限于花农,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 。江南一带多有花神庙 , 旧时吴越花农家还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 。花朝节当日除了祭祀庆典外,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 。人们纷至沓来,就此形成庙会 。这天夜里 , 要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延伸娱神活动 。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 。简称花朝,也称花神节 , 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嗮种节 , 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结伴到郊外游玩赏花、踏青的时节 。

古时候 , 每逢花朝之期 , 百花齐放 , 最堪游赏 。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游春踏青,吟诗唱和,或于花丛之间,席地而坐,饮酒作乐,高谈阔论,赏花尽兴 。仕女佳人,游春扑碟,优游嬉戏 , 遇名花则设席籍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或于亭边、流水边烹茶对吟 , 吃花糕,行花令 , 抽花签、斗草,赏花 , 不亦乐乎 。真个是欢声落花纷纷飘,笑语微醉倒花丛 , 甚是风雅 。花朝节因地域和气侯的不同而风俗也各异 。

花朝之期,除了游玩赏花,郊外踏青 , 官府劝农外,妇女还有剪彩锦为花 , 簪花于头的习俗 。
旧时江南一带在二月十二百花生日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祭拜花神,闺中女子会剪些五色彩笺系上红绳,结在花树之上 , “谓之赏红”,接着还要到花神庙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草植物四季茂盛 。一月是柳梦梅,二月是杨贵妃 。闺中女子也会顺带祈求花神让其青春常在,美貌如花 。

花神不仅管司人间的植物生长,从事耕种的庄稼果农在这一天也会于神庙内设供,以素斋 , 地方戏曲来酬谢神明,通常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个月的花神以祝神诞,到了夜里,人们提各种花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增加节日热闹气氛 。花朝吉日各地还有栽花种树挑食野菜的习俗,挑菜就是挖野菜,白篙 , 荠菜这时正是鲜嫩的时候 , 是一种对应时令的蔬菜 。
这一天,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种种子,据说要凑齐“百样种子”,以祈庄稼丰收 。这一天忌雨,如果是晴天则预示着这一年百物丰收的吉兆 。

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这两天被赋予百花生日和中秋团圆的地位 。所谓春花秋月 , 世间最美,花朝对月夕,一春一秋 , 花朝在二月十五,是春天最美的日子 , 月夕是八月十五,是秋天最美的景色,到了唐宋以后,花朝逐渐为清明所代替,花朝节的习俗也都成为清明时节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