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历的由来,日历是谁发明的

中国日历的由来

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 。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 。
日历的使用,大约在1000多年的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就在皇宫中使用,因此又称皇历 。那时的日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相等,每一页上写上月份和日期,交给服侍皇帝的言行官,由言行官每日在日历的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终 , 先交皇帝过目,然后再送史官存档 。
【中国日历的由来,日历是谁发明的】
史官即按照日历所记载的内容,结合朝廷和国内各地做发生的大事,编写“国史” 。后来朝廷许多大官觉得这样的日历不错,于是纷纷仿效,编制供自家使用的日历 。

日历是谁发明的

万年历的发明人不确定,只有一个关于发明的传说 。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 。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 。
可是 , 天阴雨雾,影响测量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 , 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 , 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
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 。
中国日历的由来,日历是谁发明的

扩展资料
万年历的作用:
万年历能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与阴历的日期 , 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 , 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万年历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 。
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即包括若干年或适用于若干年的历书 。现代的万年历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更能包含黄历相关吉凶宜忌、节假日、提醒等多种功能信息 , 极为方便人们查询使用 。

中国的历法是谁创造的呢

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 。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 , 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 , 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 , 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 , 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 , 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 , 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佐证 。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即将甲、乙、丙、丁……十天干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顺序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 , 六十日一周循环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两个月共计60天,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 。还发现 , 有一组胛骨卜辞记着两个月共计59天,这证明商代已经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 。另外,卜辞中还有分一年为13个月的多次记载,这又证明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节气和历法的关系了 。从大量干支纪日的材料分析,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 , 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闰月,亦有连大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较为固定的关系 。“我国历法之发生,有谓始于尧 , 即以《书经·尧典》有‘历象日月星辰’之语为据 。又同书《甘誓》之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即夏正、殷正、周正)《大戴礼记》中亦有《夏小正》一篇 。再孔子常谓‘行夏之时’ 。有论者据此又谓历法始于夏 。实则历法之发生,应有一个大前提,即必在农业普遍兴盛于世之后 。此证诸世界古国如埃及、巴伦比之历史 , 斑斑可考 。夏人普遍尚过着渔猎畜牧生活,焉能有历法 。《书经》、《虞书》、《夏书》都是后人伪作(注21),所言历法 , 自不可信……孔子托古改制 , 言必称三代,故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并列,而不知殷周虽有辂冕 , 夏则无‘时’ 。三正之说,或许始于战国时人为改革历法而做的宣传……故历法之发生 , 不始于畜牧时代之夏,而始于农业兴盛之殷 。”(摘自黄现璠著《中国殷代社会史》,1950年4月,又载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286-359页肌兑笾苌缁峥肌芬晃?nbsp;,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周代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 。周代(大允是春秋中叶,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节气的方法 , 这样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将回归年的长度定得更准确了 。周代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并能够定出朔日,这可以从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资料的《诗经》中得到证实 , 该书的《小雅· 十月之交》中记载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 , 于何不臧?”“朔月”二字在我国典籍中这是首次出现,也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记载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 。周代历法的第三个进展是,到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 , 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 。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 , 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 。在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中 , 也用365日这个数据,但比我国晚了大约500年左右 。19年7闰法,古代希腊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发现,比我国也晚大约100年 。四分历的问世,标志我国历法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的时期 。当时各诸侯国分别使用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 即人们所统称的古六历,其实都是四分历 。四分历问世以后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历代编历家屡有改革,遂使中国古代历法不断完善,内容亦日趋丰富起来 。
汉代
对四分历的第一次改革,当属西汉武帝时期由邓平、落下闳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 。由于汉武帝下令造新历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 , 到季冬十二月年终 。这部历法即叫做《太初历》 。这部历法朔望长为29又43/81日,故称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历 。《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有三点: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 , 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较准确,如水星为115.87日 , 比现在测量值115.88日仅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为346.66日,比今测值只大0.04日 。东汉末年刘洪(公元158-167年)制订的《乾象历》,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降至1/4以下,成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成为第一部载有定朔算法的历法 , 这部历法还给出了黄道和白道的交角数值为六度左右,并且由此推断,只有月球距黄、白道交点在十五度以内时,才有可能发生日食,这实际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中气和十二个月的对应关系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中气 雨水春分 谷雨 小满夏至 大暑 黄经 330° 0° 30° 60° 90° 120°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气 处暑 秋分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黄经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两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 , 首次将东晋虞喜(公元281-356年)发现的岁差引用到他编制的《大明历》中,并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差一度的岁差值,这个数值虽然偏大 , 但首创之业绩是伟大的 。祖冲之测定的交点月长为27.21223日,与今测值仅差十万分之一 。到了隋代,刘焯(公元544-610年)在制订《皇极历》时,他采用的岁差值较为精确,是七十五年差一度 。刘焯制订的《皇极历》还考虑了太阳和月亮运行的不均匀性 , 为推得朔的准确时刻 , 他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这一创造,不仅在中国制历史上有重要意义 , 在中国数学史上亦占重要地位 。
隋代
隋代出现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国天文学继续发展 。人才与资料集中于朝廷,国家财力雄厚 , 天文学家们能够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天文新发现 , 推动历法的进步 。他们还利用占有的大量资料,系统编纂出古代天文资料精粹汇编,写出许多新的天文学著作 。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天文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功能空前完善的新的大型天文仪器,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自然观 。隋代天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东方天文学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走向成熟的风貌 。晋代以前,我国天文学家还不知道有岁差存在 。晋成帝时 , 虞喜第一次提出 , 50年冬至点西移一度 。南北朝时,祖冲之首先在历法中考虑到岁差,但他认为45年11个月岁差一度 。到了隋代 , 刘焯在历法中使用75年差一度的岁差数值 。这与准确的岁差数值已经非常接近 。当时,西方还是沿用100年差一度的数值 , 可见刘焯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 。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日历的由来,日历是谁发明的的全部内容,以及中国日历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