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50字 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

谢悟空邀请!约6000年前,冰后期海浸,钱塘江河口成为沉溺谷,其后海下降,经不断沉积,北岸为长江三角洲的南翼 。近2000年来,杭州湾南涨北坍 。变化剧烈 , 南岸由绍兴,上虞,浒山一线外伸 , 乍浦,金山岸外大片陆地坍失,王盘山沦

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50字 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

入湾中 。由于潮水势力,远比河水大 , 泥沙就被带入乍浦与闻家堰间堆积成长130公里,滩顶高出基线10米 , 体积达425亿立方米的巨型沙坎 。
在历史上,钱塘江在注入杭州湾时,江道流路曾有多次变化,从春秋时代到南北朝时期,江水一直靠着北岸出海,因此为抵御潮水冲击,修筑海塘向来是宁绍平原沿岸地区的重点水利工程,自宋代起,江道开始发生变化 。1219年,江道突然偏北,海宁盐官一带的平原沃野受到潮水侵袭,纵深达30余里 。此后 , 虽然江道主流主要偏在南岸,但己经不稳定,经常出现忽南忽北的变化,到明末清初,江道主要开始稳定地向偏北岸,钱塘江出口稳定在北岸后,南岸故道就逐渐淤积,岸线也随之外涨 。从明朝开始,大与塘以外岸线也随之外涨,为了开垦利用新增加海涂沙地,人们一再向北增筑海塘,现在慈溪,余姚一带的三北平原由此形成 。
192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钱塘江口一小湾,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成的假说 。
【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50字 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
西湖究竟怎样形成?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勘测研究,“泻湖”说流传最广 。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 , 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 。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 , 使海湾变浅,钱塘江也带来泥沙 , 在入海口沉积 。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 。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 。起初 , 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 。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
钱塘湖,即西湖 。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 。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泞处有2.8米,最浅处不到1米 。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 。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 , 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