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偷个闲 , 或是逃离喧闹去寻一片宁静;或是举家旅行享天伦之乐;更或是在家里偷得浮生半日闲 , 真的只能全靠节假日了 。所以赐予我们端午三天假的屈原大人,此时此刻在无数人心目中正升华至无比的崇高和伟大 。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有关系吗 端午节是怎样来的】 但是如果我们讲事实的话,这或许是个误会 。因为从小老师和家长就告诉我们,农历五月初五这天 , 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抱着石头投泪罗江而亡 。楚国百姓们为了不让河里的鱼吃他的尸首便做了粽子,饭团等食物丢下去,接着又划着船舟去打捞遗骸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于是就把五月初五这天定为端午节,并有了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 。也就是说没有屈原就没有端午节,就没有我们现在待在家里刷刷刷的日子,然而这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因为不论有没有屈原,我们都会有端午节 。所以今天我就也来讲一讲 , 屈原是怎么成为端午代名词的 。
文章插图
关于端午二字最早的记载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其有言曰: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
但是关于“端午”这个节日的确定,似乎要比早上更多,因为端午同时有着端阳节、重五节、龙舟、当五汛、天中节、端礼节、菖蒲节等众多称呼 。不管是端午的端字(初始),还是午(五 , 午月既五月),亦或是其它几种叫法,很显然所指的都是五月初五这个日子 , 和我国其余的三个传统节日,中秋,清明 , 春节一样,其所代表的是在农历历法中具有实际含义的节气日,而不是为了纪念某人所设立的日子 。
文章插图
而事实也确实正是如此,早在屈原诞生之前 , 在古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就有把五月称为恶月,毒月的记载,比如说在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便曾记载:
是月也 , 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君子戒斋,处处掩身……
当然了,如果说“古人把五月当做是恶月,并在屈原所在的年代之前形成一个固定风俗”这样子也并不一定就是正确 。因为《礼记》所成书的年份就存在着质疑,有可能成书于战国春秋时期 , 也有可能是两汉之人的附会 。但是至少有一点,最初的“端午节”(此时是另外一个称呼 , 但是演化渊源是之后端午节的开始)肯定跟屈原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要知道对于屈原最早的记载也不过是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此时距离屈原的去世已经足足有上百年时间 , 然而同时代史料中却没有一星半点的记载 。
文章插图
不过虽然如上文所说古人把五月当做恶月,并在五月初五举行各种祭奠活动这个风俗是否比屈原出生更早实难考究,如果我们从端午节的另一个叫法(龙舟节),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划龙舟中却可以看出一些事情来 , 那就是关于划龙舟的含义 。
划龙舟相信谁都不陌生,它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但是关于划龙舟的起源,除了屈原说以外,尚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驱邪说等 。但是关于龙图腾崇拜的作用和意义,在《说苑》和《汉书》里面却已经阐述清楚了 。
(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之,故不伤害也 。—《汉书·地理志》
(越人)剪发文身,烘然成章,以像龙子,将以避水神 。—《说苑·奉使篇》
也就是说,把龙刻在船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屈原,同时也更不是为了曹娥更或是伍子胥,其最早的目的就是为了驱邪避害,类似于某种宗教形式 。正如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所推测的一样,不管是龙舟竞渡还是往河里丢粽子,饭团等食物,其最早的都与古人祭奠龙神,驱邪避害有关 。这如今已是史学界基本上所公认的事实,同时也随着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最早拥有这种文化习俗的应该就是如今端午文化最为丰富的江南百越地区 , 也就是古越族(一个没有确定的统称) 。
文章插图
龙舟竞渡基本上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最晚也在战国初年就于百越地区所形成 , 如《楚辞·涉江》中就有: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
这是如今关于舟船竞渡最早的记载,而龙舟最早的记载已经可以追溯到西周穆王时期了 。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之上 。”—《穆天子传》
文章插图
而粽子的记载,则大致早于屈原出生前的三百多年,百越地区就有了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角黍)或者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筒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端午节起源于辟邪说是毋庸置疑的,而不管是划龙舟还是吃粽子在最早的时候都是相对独立所存在的风俗,之后在文化的融合中 , 三者包括其余几项活动才逐渐结合在一起,并附会到屈原身上 。比如最早说用粽子来纪念屈原的是梁朝吴钧的《续齐偕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 , 楚人哀之,逐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
关于为什么端午节会出现纪念屈原的说法,其最早的文献同样是吴钧的《续齐偕记》 。可不管任何事总都得有个理由吧,这个事情应该还是跟东汉文学家王逸、应劭、荀悦等人当时极力提高屈原地位有关,不过这就又是关于屈原的研究问题,而不是端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