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名:紫琳、梓琳、紫萱、萱萱、冰冰、芷蕾 , 欣桐、一然
男孩名:昊阳、鸿博、鸿轩、瑞辰、祥宇、子皓、梓熙、振睿
看看上面两行,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你搜索如何起名时是否得到过类似的推文?鱼龙混杂的起名公司是否也给你推荐过这般所谓好名?在中小学生花名册中是否能占据高频排行榜?
现在90后 , 00后的好多孩子的名字如此具有时代特色,完全是拜父母所赐,父母辈都是读武侠、看琼瑶长大的,而且深受影响,给孩子取名字时往往自以为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结果重名的特别多,烂大街的名字比比皆是,上面罗列的两行名字的出处,恐怕在武侠小说和琼瑶小说里都能找到 。小说人物的名字有时为了博眼球或其他效果而起得与众不同,本无可厚非 。但是迷到蜂拥似的照搬照抄,也是醉了 。
比如“鸿轩”这个名字,有什么寓意呢,大雁和马车,风马牛不相及嘛!就如同幼稚的写作者胡乱堆砌辞藻一样,不知所云 。
再看看古人的名字,冯可宾、褚遂良、刘文淇、黄觉,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来,则寓意深远,不落俗套 。很多名字都能在先贤典籍中找到出处 。
闲话少叙,直接上干货,下面和大家一起说说如何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 。
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1、古人姓名的由来
古代贵族男子和女子,都是既有名又有字的 。名是生下来不久之后就有的,字则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有的,《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笄而字;未许嫁女子称未字或待字 。《礼记·檀工》又云“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 可见,周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约定:年幼时以名相称 , 成人后以字相称,五十岁以后按照兄弟排行的伯仲相称,死了以后以谥号相称 。此外还有一个约定就是避讳,当时规定,取名或字不以邦国、官职、山川、牲畜、器币五类事物命名,主要是怕产生歧义,而非避君主或长者的名讳 。但是先秦之后就鲜有遵守了 。
在夏商周时代 , 姓用于别婚姻,氏用于明贵贱 , 到了秦汉已经混淆,汉朝的《史记》开始已经混为一谈了 。
《左传·恒公六年》记载,春秋时代取名有五种类型:“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 , 取于父为类” 。
清代高邮二王之王引之所著《春秋名字解诂》中,将名字结合形式概括为五类:同训、对文、连类、指实、辨物,并提出了观察、分析名字的结合形式的六种方法:通作、辩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 。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与字有必然联系 , 号与名却没有必然联系 。正所谓名字必相协 , 名号不相关 。例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 ,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 , 又号板桥 。
2、名字中的排行
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 , 叔是第三,季是指最小的 。从古人字中的伯仲叔季就能看出排行次序 。
《三国策》中孙坚一家,长子孙策、字伯符 , 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 。孔子排行第二 , 因此称“仲尼”;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 。周文王有十个儿子 , 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 。项梁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史记》里就说 , “其季父项梁”
春秋时代诸侯国的老大就称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称为霸 , 所以又称春秋五霸 。其实在《左传》这些先秦典籍里,都是记录为伯 。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 。嫡长为伯 , 庶长为孟,比如,姜维(字伯约)是嫡长子 , 马超(字孟起)是庶长子,孟姜女是庶长女 。但也不尽同 , 比如公孙瓒(字伯珪),为庶出 。曹操(字孟德)的父亲曹嵩的正室夫人姓丁,但史书没有记载曹操的母亲是哪一位,因此,曹操是嫡出还是庶出并无定论 。
今人取名在应用伯孟仲叔季的时候还是要斟酌一番,以免产生歧义 。
3、源自《诗经》的名字
《诗经》总计39000多字,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先秦时期称为《诗》 ,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实录311首,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彼时起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 , 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 , 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如此接地气、包罗万象的诗歌总集,难怪常被后人引用,3000年经久不衰,举几个源自《诗经》的古人名字:
宋人权邦彦字朝美,《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毛传,彦,士之美称,孔颖达“国有美士 , 为人所言道”,故以朝美应邦彦
《论诗绝句》的作者,清代丁咏淇,字瞻武,《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
清代道光年间的进士丁寿昌,字颐伯,精通文字音韵 。有《台垣疏稿》、《读易会通》、《说文谐声略例》、《睦州存稿》等著作传世,他的名字取自《诗经·鲁颂·閟宫》“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 。
清代丁思孔,字景行 , 《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景行为大道 , 喻思慕孔子,如瞻望高山 , 行走在大道之意 。
于奕正,字司直,《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
4、源自《易经》的名字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 ,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中所包含的智慧远非卜筮那么简单,一阴一阳之谓道 , 二进制卦画表达的阴阳符号,在每一卦的六个爻里面分别代表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各个方面,揭示了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 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劝诫人们要顺势而为 。举几个源自《易经》的名字吧:
清代刁包,字蒙吉,《易经·蒙卦》九二,包蒙,吉
宋代上官贲,字济叔,《易经·贲卦》,贲,亨,小利有攸往,贲卦六爻皆吉,故以济叔应之 。
清代上官铉,字三立,铉,扛鼎工具,鼎三足而立 , 《易经·鼎卦》中,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上九 ,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三足鼎立以应铉 , 已故相声大家马三立的名字亦出自于此 。
蒋介石的名字出自《易经.·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 , 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元代于石、字介翁 , 名字也同样源于此 。
明代于慎思,字无妄,《易经·无妄卦》“无妄,元亨、利贞” 。
5、牵强附会的五格剖象法
五格剖象法和三才法、格局法类似,在很多起名APP中较为盛行,大意为通过查《康熙字典》得到姓名每个字的笔画,对照表格计算天格、人格、地格、外格和总格,然后套用“包罗万象”(婚姻、家庭、工作等各方面) 。的固定表格,就可以判断这个名字的吉凶 。
据传,五格剖象法是康熙年间诞生后传入日本 , 由日本的易学专家熊琦建翁整理成书后又传回台湾和大陆 。繁体字和简体字笔画不一样咋办呢?别急,某学者煞有介事地专门出了本字典以明确简体字的笔画数,省却了人们翻阅《康熙字典》的麻烦 。尤为荒唐的是 , 某测名软件竟将“王八蛋”评为高分好名!
大清朝的文字狱给我们传统文化造成的伤害还嫌不够吗?又拿舶来品愚弄百姓!
6、名字中的平仄
古诗词讲究平仄,汉字发音的高低长短各不相同,在古汉语中四个声调为“平、上、去、入”,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 在当今的普通话中,取消了“入”声,将“平”分为阴平和阳平,保留了上声和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
【如何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 怎么看名字起的好不好】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读一读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普通话的发音和古汉语虽然已有很多不同,但是总体上的押韵、平仄还在 。比较典型的七言对账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一点和英语完全不同 , 英语单词没有声调起伏,所以外国人学中文普遍感到吃力 。
好名字读音也要顺口,有些姓名连在一起读有些拗口,就是没有注重平仄相对相搭 。比较好的平仄搭配组合:“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等,比较拗口的平仄搭配组合:“仄仄仄”、“平平平” 。若再有双声连绵词或叠韵连绵词在里面就更加拗口了 。
7、避免生僻字、谐音不吉字
一些古文典籍中经常出现的生僻字而今大多不用了,其最初的含义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再拿出来用在名字里,一方面使用不便 , 另一方面认读困难,容易产生歧义 。
好名字重在寓意美好 , 清新脱俗 , 无须标新立异 。
谐音不吉字很好理解,黄建仁、王守银、朱怡枝等,起名时多多注意就好了 。
8、贱名、丑名好养活吗?
在过去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年代,生孩子、把孩子养大成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风险极高,难产、早夭特别常见 。给孩子取个贱名、丑名,寓意结实、不易损坏、能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比如:铁蛋、狗蛋、铁柱、二愣子、二狗等等 。
取贱名、丑名也可能是由于家长不想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 孩子万一夭折了似乎不会过于心疼 , 寄托低一点的希望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
贱名、丑名真的好养活吗?错觉而已 , 幸存者偏差吧 。
如何看待贱名、丑名 , 不言而喻矣 。
9、厚积薄发、灵光乍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若是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 或者说古文功底 , 想要取一个寓意典雅,清新脱俗的好名字那是不可能的,连四书五经都没怎么看过的人 , 煞有介事的给人起名字 , 你能信吗?还不如自己多下点功夫研究研究呢 。
大量的阅读、积累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字功底,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绕过 , 各种人情世故的历练能开拓你的眼界和思维方式,若翻回头重读经典,则更能加深理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说起来举重若轻,能做到几成呢?
输出的时候离不开前期的沉淀、积累,一味地输出难免油尽灯枯 。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当你翻遍古汉语字典,搜肠刮肚的想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时,可能数日不得,也可能灵光乍现 , 一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