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读名著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简介资料

关于名著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封建社会的照妖镜、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
作品描写了深受八股毒害的儒生的种种荒诞与虚伪行为,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 , 真实的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 。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 一方面,热情的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做出的 , 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
书中,自第二至第30回的篇目里,作者写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被讽刺的反面人物,这其中有利欲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 。如周进、范进、匡超仁等,有不学无术、趋炎附势的名流,如季萧苇、赵雪斋等,有敲骨吸髓、贪婪成性的官吏 , 如王惠、汤奉等 , 有蛮横狡诈、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如严致中、张静斋等 。还有道德沦丧、到处招摇的骗子 , 如权勿用、牛浦郎等 。从第31回起,作者开始着意刻画一系列体现自己理想的正面人物,如是功名富贵如草芥的杜少卿,又如是富贵荣华的如草芥,宁肯靠卖诗文和做刺绣糊口也不愿嫁给盐商做妾的女性沈琼枝 。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 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讽刺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
鲁迅曾评价一人一书说 , “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它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
关于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 , 字敏轩,号粒民 , 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 , 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 , 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
内容概述
儒林:指的是儒家学者之群;也泛指儒生、读书人 。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全书五十六回 , 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 , 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 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作者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 , 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著作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 , 《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 , 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 , 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
艺术特色
①以第三人称视角叙事,力求缩短故事与读者的距离,减弱作者的主观色彩 , 保证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
②独特鲜明的讽刺艺术:善于利用夸张的手法,对比、反差的大量运用,悲喜剧的杂糅 。
③本书以对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来安排人物 , 结构全书 。
④创造了新的小说结构形式——以思想贯穿的连环短篇结构,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 。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介绍
1.周进(腐儒的典型)

中考必读名著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简介资料
文章插图

人物形象: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 。却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迷于制艺(指八股文)难以自拔,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成功后也照顾了范进等人 。
主要情节: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 , 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暮年飞黄腾达后,同
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 。
①刚出场时,六十多岁 , 依然是一个老童生 。饱受秀才梅玖和王举人的嘲弄和冷遇 。
②在贡院里受刺激过度,一头撞在号板上,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
③任广东学道后,为了照顾范进,将范进取为第一
点评: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 , 更可见出科举制度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
2.

中考必读名著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简介资料
文章插图

范进(腐儒的典型)
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 , 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 , 盛气凌人地辱骂他 , 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 , 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 , 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 , 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 , 才慌忙出去卖鸡 , 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 , 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 , 他以为别人骗他 , 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
4)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 , 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 , 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 , 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
3.汤奉(贪官污吏的典型)

中考必读名著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简介资料
文章插图

人物形象:贪婪;蛮横、不讲理、作威作福
相关情节:
①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 。
②朝廷有禁宰耕牛的命令,汤奉不问因由,就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夫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 , 鸣锣罢市 。一年下来就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
4.王惠(南昌太守,贪官污吏的典型)

中考必读名著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简介资料
文章插图

人物形象:贪婪;蛮横、不讲理;典型的封建官僚中的庸官 。
相关情节:
①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黎民生计和案件冤情,
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
方可以通融 。
②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
③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
5.
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 。
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
手指 。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
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
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 。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
主要情节:
①自己出钱赔偿、打点,替哥哥严贡生料理了官司 。
②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 。
③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 。
④为了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咽气 。一直等头咽了气 。
6.严贡生(地痞恶棍)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 , 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 。“你的是我的 , 我的还是我的 。”
主要情节:
①霸道无赖、无恶不作:他作为一个贡生,却欺压乡邻,豪横乡里,如他家刚生下的小猪跑到邻居王小二家,王小二急忙送过来,他却借口不利市,强行要王小二家出八钱银子买下,等到长大到一百多斤时误入他家 , 他却又要王家拿几两银子才能把猪领回 。小二哥哥王大来讲理 , 又把人打个半死 。
②阴险狡诈、虚伪贪财:乡农原向他借二十两银子交钱粮 , 写了借约并未取银,他就凭一纸借约,勒索人家出大半年的利钱 。
③阴险狡诈:他坐船时故意让船家吃了他的云片糕(一种名贵的药),然后诬陷船家偷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 。
④六亲不认 。对胞弟严监生一家的欺压更令人憎恶,他欺凌妾出身的弟妇赵氏,在弟弟死后,企图夺产,最终二房的家私被三七分配,他得了七股 。
点评:
他是个“忝(tiǎn)列衣冠”的劣绅,其所作所为不仅与贡生功名不符,也与其名的寓意相反 , 作者对他的讥讽极深 。
严贡生初次亮相是意图攀附汤奉 , 尽管千方百计钻营,但终因劣迹斑斑,汤知县也不敢招惹他 。
7.沈琼枝(正面人物)
沈琼枝是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 , 敢 作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 。
相关情节:
①不愿做妾,从宋家连夜逃出 。
②逃到南京后靠卖诗过日子 。
③江都县差役来捉拿沈琼枝,到了知县那里,沈琼枝毫不畏惧,跟他说了一厢道理 。
8.匡超人(由淳朴善良的青年,变成卑鄙恶劣的文痞)
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
亲的 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
响逐步发生了变化 。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
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
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 , 忘恩负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
相关情节:
①得到马二先生(马纯上)的资助回家悉心照顾父亲 。刻苦读书 , 被知县赏识 。
②跟潘三一起假刻公章,帮别人考试 。潘三有难后,怕自己被牵连,坚决不去狱里看望 。
③谎称未婚,再次成亲,知道了原配妻子已死 , 却用莫须有的“诰命夫人”的头衔、荣华富贵来糊弄、打发自己的哥哥去安排后事 。
点评:
匡迥,号超人 。匡超人原是一个农村少年,善良孝顺 , 乖巧勤劳 。出场时流落异乡靠拆字谋生 , 适逢马纯上游西湖,两人相遇 , 从此改变了匡超人的生活轨迹 。此后数年,他从一个朴实勤敏的农村少年,堕落成一个忘恩负义、薄情势利的市井恶棍 。匡超人的堕落,反映了恶浊势利的社会及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 。
9.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
王玉辉是个六十多岁的“迂拙的人”,做了“三十多年
的秀才”但依然功名不就 。家中既无恒产,子女又多,生
活极端“清贫”,可是却立定志向 , 要撰写礼书、字书、
乡约 , 以“嘉惠来学” 。他解释自己所著礼书是讲“事亲
之礼,敬长之礼” , 乡约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 。当他的“三姑娘”要绝食殉夫时,他不仅不劝阻,反而诚心诚意地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认为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 。结果女儿真的殉夫后,他的精神又落入了痛苦的深渊 。使他在“烈女入祠”的当儿“转觉心伤” 。
10.杜少卿(正面人物)

中考必读名著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简介资料
文章插图

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 。
①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 “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
②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 。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
③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
④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
点评:
杜少卿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 。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 。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 , 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 。”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 。
人物形象:淡泊功名,傲视权贵;讲求孝道;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敢于向封建权威和礼俗挑战;对妇女尊重 , 反对歧视和摧残
11王冕
王冕:才华卓越、磊落洒脱、不慕名利、懂事孝顺,勤奋好学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 , 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 。
相关情节
①王冕十岁时辍学放牛 , 自学画荷花,
②拒绝危素(京官)召见 。
③他不愿结交乡绅,于是远走山东 。后回乡奉养母亲 , 与吴王朱元璋促膝长谈 。
④最后归隐会稽山 。
点评:
王冕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一个标杆,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
人物形象分类及代表人物
(一)假名士
1.追求功名富贵的愚生:代表人物周进、范进
共同点:出身贫寒、本性善良 , 科举考试是他们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功名利禄”深入骨髓,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对他们毒害至深 。
周进头撞号板
范进中举发疯
(1)周进主要情节:
周进应考到60岁 , 胡子已经花白了,还是一个老童生,只得到薛家集去教村塾,受尽了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和举人王惠的卑视 , 最后连个教书的饭碗也保不住了 。无奈之下跟随姐夫出游 。一个偶然的机会,周进去参观省城的贡院 , 想到自己没有机会到贡院考举人,触景生情 ,  “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众商人同情他 , 给他捐了个出身,后来时来运转 , 归为学道大人 。
(2)范进主要情节:
20岁起应考不举的范进,54岁才因周进的赏识,考取秀才并中了举 。中举后,他痰迷心窍,喜极而疯;他的妻子、母亲、丈人胡屠户、乡绅张静斋,以及邻里乡党,立刻由憎厌一变而为谄谀 。范进中举前家里没有米,老娘饿了好几天;中举后房子、银子、奴仆接踵而至 。
2.堕落无形的劣绅:代表人物王仁、王德、严贡生
共同特点:为非作歹、道德沦丧
(1)王仁、王德主要情节:
王仁、王德收了妹夫小妾赵氏的好处,在妹妹临死前 , 帮忙把小妾斧正 。
(2)严贡生主要情节:
A.在范进和张静斋来高要县找知县的时候请他们吃饭上吹嘘自己和知县之间很要好 。
B.强圈已经强卖给邻居王小二的猪,并打伤前来讨要的王小二哥哥的腿 。
C.讹诈黄梦统,虽然并没有借给银子,却硬要偿付大半年的利息,并强夺黄老汉的驴和米 。两人告到知县那里,严贡生避往省城 。
D.严贡生与新婚的儿子儿媳自省城回家,却将吃剩的几片云片糕说成治疗晕船的贵重药物,以此恐吓船家,赖掉船费 。
E.他弟弟严监生死后 , 欺凌守寡又丧子的弟妇赵氏,让他新婚的二儿子继承弟弟的产业 。
3.卑鄙无耻的势利之徒:代表人物匡超人
(1)匡超人形象:自私蛮横、虚伪无情、虚荣无耻的士林丑恶之人
(2)主要情节: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 , 停妻再娶 , 成了江湖骗子 。
匡超人发迹(1) 潘自业遭祸(2,3) 停妻再娶(4,5,6)
回乡取结(7) 拒看潘三(8) 路遇牛布衣(9)
(二)理想文士
代表人物: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
杜少卿形象:
1.淡薄功名 , 傲视权贵 。自己是秀才,但看不起学里秀才像奴才 。装病躲避皇帝的征召,拒绝出仕 。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 。杜少卿坚拒绝 。
2.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杜少卿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 , 反对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 。支持沈琼枝抗婚逃婚 。
3.讲求传统的美德 。(1)讲求孝道 。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生病了服侍他,遵从意愿临终前送他回老家,去世后亲自吊唁 。(2)乐于助人 , 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只要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拿大把的银子奉上 , 且施恩不图报 。如资助张俊民捐官、资助鲍廷玺建戏班 。
4.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质疑朱熹的学说、尊重娘子的决定 。
(三)两个特殊人物
1.王冕 。
王冕的故事出现在楔子中,“说楔子敷陈大义 , 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
(1)尊亲孝敬的道德观 。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把他含辛茹苦抚养长大 。王冕欣然接受了母亲让他去放牛的建议 , 放弃了继续在学堂念书的机会;遇到秦家给的好吃的东西都留给母亲;学会画荷花后,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后当他躲危素回来,看到母亲“健康如常 , 心中欢喜” 。他谨守母亲不要做官的承诺,若干年后,吴王邀请他出仕 , 他却逃到山林里了 。
(2)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仕途观 。王冕不去拜见知县,不依附权贵,而是保持自己的节操 , 他希望君主以“仁义”治天下 。当吴王朱元璋前来请教时,和吴王高谈阔论,可以看出王冕看中吴王将是有一番有作为的人 。
(3)放诞自然的生活观 。他效仿屈原的装束,到了美好的季节,就带着母亲出去游玩 。他以卖荷花图为生 , 把荷花图卖给普通百姓,却不愿高价卖给当权者、卖给那些俗财主 。他不仅故意躲藏知县,还躲避“一代文人有厄”的命运 , 最终逃亡会稽山隐居起来,不见于人世 。在乱世之中,他能够保持自己的秉性 , 真正能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
2.马二先生------虽然善良,但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
马静,字纯上 , 人称马二先生,处州人士,浙江处州府生员。多年参加考试,考过七八个案首,但科考不利,补禀了二十多年 , 靠作八股选家为生 。
主要故事:(1)资助素昧平生的匡超人回家,告诉他要“以文章举业为主” 。(2)他选八股文章,完全是跟科举考试有关的书 , 他甚至不知道李清照、朱淑真等才女 。(3)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顶礼膜拜 。马二先生看到仁宗皇帝的御书,“吓了一跳 ”,即使正当他游览山之际,他都恭敬跪拜 。(4)充塞着男女大防 。游西湖时,他不敢抬头看游湖的女性 。(5)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审美功能缺失精神世界空虚 。马二先生游西湖时 , 对西湖美景漠视 , 只看见美食 。
阅读方法
讽刺作品阅读
一、了解“讽刺”的历史;
《诗经》里的“讽刺”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 , 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庄子》里的“讽刺” :秦王有病召医 , 破痈溃座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五乘 。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二、欣赏“讽刺”的手法
1、对比的讽刺艺术;
对比是这部小说的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 。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 。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 。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 , 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 , 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
通过对比 , 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 , 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 , 搬桌拿椅 。作者对他们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对比之中写出人性淡薄和世态炎凉 , 极富讽刺意味 。
【中考必读名著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简介资料】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
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 , 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们 。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越显出反面人物的丑陋,以美烘托出丑的极致 。
2、夸张的讽刺艺术;
在小说中 , 吴敬梓对人物最富于特征的细节加以适当的夸张 , 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显目的特征上,再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 。即把否定的东西加以放大来产生极强的讽刺效果 。
吴敬梓在真实的基础上,透过夸张这个放大镜,把生活的黑暗扩大化 , 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人物的精神层面 , 反映出最深刻的内涵,让讽刺显得犀利而深刻 。如人人皆知的范进中举后因惊喜过渡而发疯的这一幕 , 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 。
当范进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大喜时,他那颗因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灵,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 。于是,“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 , 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 , 不由分说 , 就往门外飞跑 。”
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这种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
第五回中,写严监生之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临时了还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 。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夸张,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
三、领会“讽刺”的精髓 。
小说在讽刺过程中,把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挖掘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在讽刺过程中起到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目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所写的事情是公开的 , 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么行下来,习惯了,虽也在大庭广众之间 , 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经它特别一提 , 就动人 。”
吴敬梓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以主观偏见去遮盖对象的丰富内容 。整篇小说虽以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现象为目的,但并没有因要显露出描写对象的戏剧性,而忽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 。在他笔下,讽刺对象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综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这样,讽刺才更真实、深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