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而学翻译如下: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本人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自己怎么敢戏弄大王呢?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
炳烛而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 , 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而学原文翻译晋平公问师广说,“我年七十想要学习 , 恐怕已经晚了!”师广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网刚出来时的阳光;士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然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
炳烛而学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
2、师旷:晋国的乐师 。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
3、欲:想要 。
4、暮:晚 , 迟 。
5、何:为什么 。
6、炳烛:燃烛照明 。炳:动词,点燃 。
7、乎:呢 。
炳烛而学简介此文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 , 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 , 《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 , 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
炳烛而学寓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 ,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师旷的分析告诉大家: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但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
【炳烛而学文言文翻译启示 炳烛而学文言文翻译】
《说苑》作品赏析作品采用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形象特征 。面对晋君“想学又怕年岁已暮”的问题,机智的师旷抓住“暮”字,取其另意——“日暮”来回答:“何不点上蜡烛呢?”不仅顿生诙谐 , 为对话创造了轻松的气氛;而且巧妙地引出了后面关于“少学如日出”、“壮学如日中”、“老学如暮之炳烛”的比喻,达到劝学的目的 。这样,师旷这个机敏、风趣和善于辞令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全文活泼有趣 , 寓意深刻,避免了枯燥的说教,颇有点《国策》的风格 。
炳烛而学的作者刘向(前77年一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 , 世居汉代楚国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 。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 。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刘向(公元前77年一公元前6年),祖籍沛丰邑(今属江苏徐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