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设计前景怎样?


从我国很多城市的现状来看,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今天,看一下上海浦东现在的样子 , 就会察觉:“西方国家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发展 , 而我们却把它压缩成十年的时间学完 。
从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虽然“硬件”等这些东西可以迅速的上来,但是人的思想水平就不那么容易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同样,我们搞景观规划设计,很容易看到并学得国外景观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难于真正扣住隐藏在景观作品背后的精神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1、文化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的角色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文化 , 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辞海》一书中对“文化”的解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二种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 , 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 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 , 有具有阶级性 , 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放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 文化具有一种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它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久,而且,各个民族之间又存在着文化差异 , 想一下…...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接受两千多年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个体,让他割下自身的思想,而去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这并非是一件易事 。那么上面的问题从中不是可以引刃而解了吗?让我们进一步把问题阐述清楚 。谈及到文化——具有独特传承性的事物,就会自然而然的涉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历史” 。

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去、现在、未来是沟通的,我们要认识中国的现在,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同理,我们要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在,也就必须要了解他们的过去 。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外的古老城市都经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与制度上的更替,但每一座历史名城依然以其独特的形象存在着 。政治、经济的变化比城市结构形态变化要频繁的多 。

城市的形象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 , 由各种社会、经济、技术综合因素形成的 。然而,一旦形成之后 , 在形式上它就具有了自主性与连续性,成为一种文化的历史表征 。在城市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尽管在功能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使用要求,但其形式仍然令人喜爱,留下难忘的印象,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远远超出其功能价值 。它的存在增添了环境的历史趣味与文化氛围 。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2、杜绝表面形式建造和保护,着手具有精神内涵和本国特色的区域性景观的营造
从景观设计到室内设计,我国经历近30年的跟着国外新思潮的大学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一些被世界认同的相对较为优秀的设计大师或设计师 。
伴随着各类建造师注册制度的开始,促成该行业逐步走上正规化,但城市的自身的风格建设却未从此得到良好改善和发展 。[ 经过了近30年的快速建设,至今我们还没有走上一条建造与自然 , 地域相结合的中国景观设计之路,取而代之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欧式风格”或某某“欧式建筑”,从大城市到边陲少数民族小镇,从大型建筑到室内家具 , 一直存在着洋溢“欧陆之风”之病,并且简单地将爱奥立克柱式与假山花墙代替了一切欧式风格 。
随之而产生的景观规划设计也有了大量的“欧式”需求,从广场到小区,从公园到工厂,从植栽形式到修剪方式……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产品 。随着时间的变迁,现今又产生了许多“地中海式”的需求,许多作品屡屡低级抄袭 , 毫无内涵,使得普通群众在繁忙的工作后很难弄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更不明白自己可以在环境中做些什么 。而房地产商却急于将方案中设计的“欧式花园”效果图展示给客户,以寻求更大的炒作效益
【景观建筑设计前景怎样?】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