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海拔845米左右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距雷山县城36千米,距黔东南州州府33千米 ,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 , 重连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
西江千户苗寨的历史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 , 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
【西江千户苗寨有多大 西江千户苗寨海拔多少米】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 。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
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 。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 , 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特点1.苗寨的空间布局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 , 因地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 。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脊顺势而上,舒缓平展,建筑高度较低,应和山体形态的原生态,最大限度的保持山体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达到建筑与自然走势的有机融合 。
2.苗寨特色建筑——吊脚楼,贵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寨建设需要依山傍水顺山就势,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山区利用坡地 , 依坡筑屋,创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玲珑有致 。
3.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易于加工 , 节点灵活等优点,有优越的应变能力 。它对于这一地域的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强,特别是在山坡上建造民居,基础难以处理的形势下,想要去掉基础部分 , 只需要在柱脚铺垫块石即可,因此享有“没有基础的房子”之称 。由于材料赋予的灵活性 , 使建筑构造独具特色,也使建筑在外观上轻盈飘逸、随坡高低起伏,鳞次栉比,层叠而上,直至山脊使其更具有美感 。
西江千户苗寨的景点有哪些1、博物馆:西江苗族博物馆位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内,由具有典型苗族建筑风格的六栋单体两楼建筑群组合而成,外观为苗族独特的吊脚楼 。馆内共设展厅11个 , 分别为前厅、历史厅、生产厅、节日厅、歌舞厅、建筑技艺厅、服饰银饰厅、苗医药厅、巫文化宗教信仰厅、生活厅、多媒体多功能厅 。
馆内珍藏有1220余件苗族文物和350余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画像、书籍,从苗族历史、生产、生活、节日、音乐、歌舞、服饰、银饰、苗族医药、建筑、巫文化宗教信仰展现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是研究和了解苗族文化的大看台 。
2、吊脚楼: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 , 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 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 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
2、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由于是木质结构 , 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 。
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 , 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 , 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