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菊叶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缘和叶尖出现病斑 。病斑形状不规则,颜色从红褐色到灰褐色不等,且逐渐扩大形成大的枯斑 。病斑边缘有一条比较深的带,与健康部分形成明显的界限 。病斑上还会产生一些黑色小粒点 。
具体症状表现为受感染的叶片首先变黄 , 然后逐渐变成褐色并坏死 。病斑从局部扩展到整个叶片,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边缘呈波状 , 颜色较深 。病斑与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有时病斑外缘还有黄色浅带 。随后,病斑逐渐扩展到叶片基部,导致整个叶片变成褐色至灰褐色 。在叶片背面或正面还会出现黑色绒毛状物或黑色小点 。
雏菊苗期猝倒病是一种在幼苗阶段发生的病害 。幼苗未出土或者刚出土后均可发生猝倒病 。未出土时,胚茎和子叶会腐烂 。幼苗出土后,幼茎基部会出现水渍状的病斑,随后变成褐色,并逐渐缩成线状 。最终 , 幼苗会倒地死亡,而子叶仍然保持绿色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株附近的表土上可能会生长一层白色棉絮状的菌丝 。
雏菊灰霉病会导致苗期受感染的植株表面呈灰白色 , 叶片和叶柄出现水渍状的病斑 。受感染组织会软化并腐烂,高湿条件下会生长灰霉 。幼茎多在叶柄基部初生不规则的水浸斑,很快变软并腐烂,随后缩成线状或折倒,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
雏菊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病害首先从下部叶子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上蔓延 。初期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 , 呈紫褐色 , 后期变成黑色 。病斑直径为5-10mm,边界清晰,严重时多个病斑会连成片,导致叶片枯黄脱落,从而影响雏菊的开花 。
【雏菊的病害防治】雏菊炭疽病主要感染叶片 。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褪绿的小斑点 , 随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 。病斑颜色浅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有红褐色环圈 。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会出现淡桃红色的黏孢子盘 。炭疽病主要在4-6月份发生,病原菌通过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中越冬 , 并通过风雨传播 。
为了防治这些病害,需要以预防为主 。可以喷施针对性的药物并加入新型高脂膜,提高农药的有效成分率 , 防止太阳暴晒和蒸发 , 同时还能调节水分的吸收量,起到防旱和防雨淋的作用 。在栽培过程中,应避免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和充足的光照,以避免植株细弱和过度生长 。保持清洁,及时移除受感染的植株和叶片 。一旦发现病害发生 , 应立即采取药物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