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民间风俗 冬至各个地区的民间习俗

冬至的民间风俗 冬至各个地区的民间习俗

1、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 , 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 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 。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 , 桂花香郁、甘甜爽口 。苏州自古有句俗话 , 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 , 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

2、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 , 但奇特的是 , 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 。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 , 这里有什么样的谜团呢?
3、台湾人过冬至——九层糕祭祖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 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 , 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 , 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

4、厦门人过冬至——排队买姜母鸭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 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 。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 。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
5、北京人过冬至——冬至馄饨夏至面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 , 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
【冬至的民间风俗 冬至各个地区的民间习俗】
6、河南人过冬至——捏冻耳朵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 心里非常难过 , 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 , 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 , 捞出来剁碎 , 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
7、上海人过冬至——家家捣米做汤圆冬至吃汤圆 , 在江南尤为盛行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号,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 , 知是明朝冬至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