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间又把冬至俗称为“日短” 。他们认为,从冬至开始,阳气四开,又有了“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故冬至有3种意义:一是阳极之至;二是阳气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谓“冬至” 。
2、从冬至这一天起,到惊蛰节后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 , 九天称为一个“九” , 即:公历从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 。永定河沿岸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数九寒天”,还曾有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 , 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3、永定河两岸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俗称“亚岁” 。旧时,每到冬至前几天,各家各户要准备好鱼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后拜父母尊长 。
4、冬至节还要吃饺子,这源于一个故事:医圣张仲景,原是一名官员,时值寒冬,他告老还乡 。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穷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冻烂了 。孙仲景看到这种情况后,心里非常难过 。冬至这天 , 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锅,用羊肉 。辣椒和一些驱寒温热的药材,熬煮炼制“祛寒娇耳汤” 。煮好后 , 分给每人一碗 。另外 , 把羊肉和药材捣碎,用面粉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给冻伤人每人两只 。人们食后,顿觉浑身发热,两耳起暖 。从冬至到大年三十,张仲景用这种方法把人们的耳朵冻伤都治好了 。从此,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便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 。
5、过了农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约阳历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开始数九 。入九以后,民间流行消寒活动,逢九日饮酒消寒,席间惯摆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
6、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
7、满族人则不同,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杀猪祭天,即祭“祖宗杆子” 。在大门的.东南角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内装用碎猪肠 , 猪腔骨拌的米饭祭祀乌鸦,乌鸦是满足古老氏族的图腾(氏族标志,北方氏族多以飞禽为族标),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俗称“神余” 。
8、冬至过后,我国各地都相继进入寒冷的季节 。此时正值我国的小寒、大寒节气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团”之说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的记录中,则往往是小寒却比大寒寒冷,可以说是全年24节气中最寒冷的节气 。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节气内 。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当小……月半则大矣 。”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 。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寒冬腊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别注意防寒保?。?平安度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 欢欢喜喜迎新春 。
【冬至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9、特别是年轻人在寒冷的腊月,有的人穿着则“只要风度不要温度” 。这种极端的着装是不合理的 。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的空气层的厚度有关 。羽绒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气孔不直通,两种保暖性能都很不错 。寒冬腊月外出时,应注意以保暖为主 。“寒从脚起”,人们脚的保暖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