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混动汽车怎么样 混动车型怎么样】现在混动汽车怎么样
仔细算算 , 从2016年9月28日到现在,时间即将过去整整5年 。在这五年中,本田通过将i-MMD技术与雅阁相匹配,开创了市场的发展 。之后这项技术迅速升级到第三代,越来越多的本田车型开始搭载这项技术 , 形成了面向家庭的“混动联盟” 。搭载i-MMD技术的广汽本田在过去5年里,短时间内在中国市场销量接近30万辆,在混动车市场的霸主地位越来越高 。因为工作等一系列综合原因,我与i-MMD的接触已经融入了我生活的每一个部分 , 不仅仅是因为本田推出全新锐界混动后,我要拍摄相关镜头和体验,更是因为我亲自参加了两次锐界混动挑战赛,并有幸在2018年成功完成了60L燃油2143.8km续航里程 。我很幸运赢得了冠军,拥有了一辆雅阁锐界混动 。不久前 , 我刚刚完成了2021年全新锐界混动挑战赛,刷新了我2018年的续航纪录 。另外我的雅阁锐混动也是三年跑了5.7万公里 。所以,有了新的体验,有了今天的尖混高度 , 今天 , 我想和大家聊的话题是:经过三年多的各种深度接触,这项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 耐用性/经济性/平顺性,大家最关心3个的问题首先要说的是耐用性 。几乎所有和我讨论要买锐界混动车的人,都会以“你喜不喜欢,因为有电池和电机?我在网上看到很多车换电池需要几万块钱,太贵了,买不起 。”其实这也是我2016年刚接触i-MMD时的疑问 。毕竟 , 市场上的一些PHEV车型确实存在变速箱过度磨损/电池衰减等问题 。不过经过近6万公里的日常使用测试 , 现在,我可以肯定了 。从日常使用来看,电机的动力输出始终稳定,没有出现随着里程增加而“动力减弱”等问题 。电池容量也很稳定,续航里程与新车相比基本没有变化 。同时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也没有坏 , 日常使用的油耗也很稳定 。近6万公里的雅阁是锐界混动 , 油耗始终在6L/100公里左右 。之所以这样 , 其实是因为本田锐界混动的结构越简单越好 , 几首歌在技术上突破了传统混动技术的思路 。结构上,这套混动系统没有特别复杂的机械结构,所以不需要特别精细的保养 。而且它的核心逻辑是“电为本”,可以让燃油发动机和电机在不同工况下分开运行,减少不必要的磨损和能源浪费 。比如在中低速时,它通过释放高压锂电池中的能量 , 100%释放驱动电机135 kw 315n·m的功率和扭矩 。这个功率其实是高于目前在售的15万级主流电动车的,所以既具备了“电动车”低速易开的特点,又绕开了传统燃油发动机低速高油耗/高浪费的问题 。加速的时候,i-MMD是由电机/内燃机同时驱动的,所以不需要详细展开技术理论,因为电机的动力足够强大,不是辅助功能,而是利用电机的力量和内燃机的力量共同输出动力 。在高速状态下,采用压缩比为13.5:1、热效率为40.6%的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源,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内燃机的优势,同时避免了电机需要更大容量动力电池而导致的“续航不足”问题 。结构尽可能简单,能量尽可能有效利用 。最终的结果是车辆可以持续保持高性能,同时耐用且稳定 。耐用之后,再来说说锐界和混动技术最吸引人的地方,经济性 。在今年的第三次极限挑战中,最好的成绩已经出炉 。凌派锐混动百公里油耗2.7L,非常惊人 。这直接把传统紧凑型车5L/100公里的主流性能拉低了50%以上 。尺寸更大、自重更重的中级车/MPV/SUV也拉低了主流50%左右的性能 。最终结果是奥德赛睿混动3.2L和雅阁睿 。以上一系列数字相当惊人 , 因为对比之后,刷新了传统技术拥有者的感官 。从传统燃油车来看,紧凑型车油耗往往在7L/100km以上,中级车在9L/100km以上,中型MPV和紧凑型SUV在10L以上 。同时根据现有一系列混动车型的成绩,紧凑型车为5L,中型车为6.5L,SUV为7L左右 。在今年的挑战赛中,我驾驶雅阁锐混动,最终成绩是2457.9公里,百公里平均油耗3.0L,进一步刷新了2018年的数字,创造了自己的新纪录 。至于非挑战的非日常场景,我和我的雅阁锐界混合动能交出的成绩大多在6L/100km左右 。油耗数字的背后,原因在于其技术思路是“以电驱动为导向”,“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充分发挥电机和内燃机的长处,避免短板” 。并且电机和发动机可以分开或同时工作,直接解决了传统油电混合动力的解耦问题 , 减少了大量的磨损/能量损失,同时使电机电池主要承担加速/中低速路况下的动力输出,避免了内燃机的弱点;让内燃机主要承担高速时的动力输出,避免电能续航能力不足 。第三点是这套系统的乘坐舒适性和动力性 。了解以上技术特点的朋友相信会对乘坐舒适性有很好的估计,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电驱动为主”的核心理念,不需要等待另一种动力介入车辆的行驶过程 。例如,在市区驾驶需要频繁加速/减速 。如果是之前比较成熟的“燃油优先混动系统”,加速稍强,电机动力不足,需要听发动机转速“砰”的一声 , 爬到高点,才能感受到车辆新的动力介入 。而且由于发动机/电机无法解耦(多数情况下是协同工作),所以当发动机突然加速时,新的动力介入时,你会感觉到 。动力方面,也是因为“电驱为主”,不依赖燃油系内燃机,135 kw 315n·m的动力数据,匹配146马力175n·m的内燃机,可以实现8秒加速 。相比传统的2.5L发动机为主电机助力的混动,加速快了1秒左右,和宝马325Li的8.1秒差不多 。从动力上看,雅阁锐混动的动能不仅够用,而且足够好;从乘坐舒适性来看 , 因为不用等其他动力介入,而且不是传统的变速箱/发动机匹配形式,所以不存在顿挫/抖动/拖地等问题,几乎是随叫随到 。先进性、耐久性、经济性和良好的动力性能是第三代i-MMD连续砍沃德十佳发动机的重要原因 。当然 , 一切都不是完美的 。对于匹配这套系统的车型,希望NVH能进一步完善 。第三代i-MMD首先由电机驱动,这样我就听不到加速时发动机转速增加的噪音了 。但由于本田想让锐界和混动车型的价格尽可能亲民(与传统燃油版基本持平),所以并没有太多预算来提升整车的静音性 。一旦补上这个短板,在我应对各种新车的认知里,这种锐混动车型可以比很多豪华车都要高级 。技术拉开差距 , 内核又是什么?除了稳定的燃油节省、比其他混合动力技术更安静的工作、随叫随到的动力和有保证的耐用性等优点之外 。我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感悟 , 比如:只有电驱动是主要特点 , 但不代表技术水平高 。在我个人接触本田锐混动的过程中 , 除了表面 , 我想说一下细节 。比如本田的技术,不仅仅是单独考虑提高燃油经济性,还考虑了整个生命周期的很多环节 。比如保养方面,雅阁锐混动的保养周期是50-10000km(半合成机油/全合成机油) 。如果是半合成机油,小保养费用在600元以内,如果是用5w-40全合成,价格在700元以内,4万公里大保养价格(机油/机滤空滤清器/[/k0)这方面,之前行业2.5L电机的油电混动(1万km 1保养,4万km汽车保养费用在3200元左右)和400元不一样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本田在研发第三代i-MMD时的不同思路,其目的是“以尽可能简单的结构”实现最高的经济/动力性能 。在这一理念下,第三代i-MMD由六部分组成 , 包括:驱动电机、牵引电机(能量回收)、内燃机(阿特金森循环)、E-CVT机构(超越离合器和平行轴系和齿轮、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等 。) , 动力电池总成和动力控制单元PCU 。其中 , 在第三代中,驱动电机和牵引电机去除了稀土元素,降低了制造成本(控制整车成本),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电机的动态响应速度 。与传统技术相比 , 动力电池总成是能量更高的高压锂电池,通过浅充浅放最终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和耐久性,避免性能衰减/电池损坏,最终官方容量为10年/20万km 。鉴于没有行星齿轮这种复杂的机构,不需要额外保养,配合本田一贯擅长的内燃机技术(性能和燃油兼顾的i-Vtec技术) 。最终的产品是传统燃油车的保养成本不会明显增加 , 同时又坚固耐用 。最终的结果是,搭载第三代i-MMD锐界混动技术的混动联盟四款车型,都能做到“更快”、“更易驾驶”、“省油”,享受到和以前一样的先进性 。写在最后综上所述,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锐界-混动的核心优势是基于电的线路 , 而不仅仅是理念的差异” 。还需要整体的周边技术进步,比如PCU动力控制对于工作场景的判断和分配逻辑 , E-CVT机构可以实现解耦的动力分配逻辑,高压锂电池和双电机的能量管理和分配等 。以上,需要大量的经验和测试数据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复制的 。本田i-MMD的成功也源于其技术自90年代以来的不断研发和迭代 。在目前的汽车市场上,不仅是仅有的两项能够满足易驾驶和省油要求的强混动技术 , 更是独树一帜的技术引领者 , 并且在不断的进化下,正在进一步拉大与同类技术的差距 。现在国内买不到铃木了?(铃木在中国不卖了吗)
边肖的一个朋友开着一辆铃木汽车,实际上是一辆铃木奔驰汽车 。后面的人两个人基本上坐不下,因为车太小空不足 。先不谈空时期 。先说说它的年代和当时的豆状过程 。当时是一辆2.4万元的二手车,直接从一个朋友手里接了过来 。现在是第五年了 。我的朋友还在开着铃木奔驰 。几年前,他换了四个轮胎,继续上路行驶 。铃木的保养率和油耗都很好 。所以,边肖认为铃木汽车还是不错的,但是铃木汽车为什么不降价?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看看铃木汽车 。虽然说它是日产汽车 , 铃木以前是做摩托车的,但是后来它做了汽车,但是别人的汽车也很好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很了解日产系列汽车,从外在品质上来说确实令人担忧 。就我们看到最多的追尾等等 , 伤害最严重的是日产汽车 。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别人车的质量 。我说的也是概率问题 。这要看车祸的具体情况,不是吗?我只是看看车的防撞梁 。这辆车的一些防撞梁是泡沫制成的模型,这是一种用来缓冲阻力的泡沫装置 。我觉得更像是作弊 。就算发生追尾或者某种碰撞 , 这个东西当时能承受多大的冲击?所以当我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个谎言 。直觉上来说 。我看的是铃木的防撞梁,一个钢制防撞梁 , 更别提别人的防撞系数有多大了 。最起码如果有这个东西,安全系数会更高 。比如一些追尾事故之类的,都是可以保护汽车本身的 , 真的在发生重大事故的时候可以保护人,对吗?这里很安全 。所以,铃木不降价而且降价幅度小是有原因的 , 因为人们自己的汽车投资比较大,所以汽车本身的价格也不低,所以说它不降价是有道理的 。就三线城市而言 , 降价幅度一般在4000左右,是最大的优惠 。边肖;就日产而言,铃木的安全性能相对较好 。前后保险杠都有 。再加上油耗低,也是工作生活的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