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 , 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 。今天我们来盘点中国传统工艺品三绝 。
一、福州脱胎漆器
中国传统工艺品三绝
文化遗产名称: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 。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 。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 , 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 , 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郭沫若生前曾做诗备加赞誉 , 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 , 人间疑独绝" 。
福州脱胎漆器作品,早期多为佛像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 后逐渐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发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溯源
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年-1835年) 。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 。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 , 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 。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 。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 。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 , 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 , 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 。
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技法 , 开创了我国漆艺文化的新面貌,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沈绍安进贡朝廷的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10.8厘米,壁薄如纸 , 厚不及一毫米 。乾隆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 。啜茗合陶句,露掇其英 。"乾隆帝的诗,生动地描述了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特点,足见当时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件漆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
自沈绍安首创脱胎漆器起,其技艺代代族传家承 , 故又有福州"沈氏脱胎漆器"之称 。1920年,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 , 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兰、苹果、葱绿、古铜等颜色 , 使漆器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变,做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华丽辉煌、灿烂夺目的效果 。1898年 , 沈正镐、沈正恂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牌 , 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 。接着,沈正镐、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兰等沈氏脱胎漆器世家产品先后选送参加意大利、美国、柏林、伦敦等地的博览会展出,获得了各种奖牌,声誉大振 。
中国传统工艺品三绝
1905,清廷授予沈绍安五代孙沈正镐"四等商勋,五品顶戴",1910又晋升沈正镐、沈正恂为"一等商勋,四品顶戴" 。1949年后,沈氏兰记漆器店改制为脱胎漆器公司,著名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在设计、髹饰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 作品荣获全国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并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用作主要装饰品 。
福州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 。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是:轻 。
福州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高超的髹漆技艺所决定的 。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 , 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 , 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 。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
1、制作方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 , 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 , 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
以花瓶制作为例,先预塑好泥胎或制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层毛边纸;刷上脱离剂两道;髹上推光漆;然后成的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细、中、粗灰数道;视器物的大小,用面粉调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绸布;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粗、中、细灰数道;用水冲去泥胎或脱去木瓣胎;用清水洗净胎内面 , 便成了脱胎漆器的"雏形" 。每道工序都要阴干,每道髹漆在阴干后 , 都要用苏砖等干磨 。"雏形"制成之后,还有好几道大工序 。
2、髹饰技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 。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 , 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
福州脱胎漆器在我国传统的朱、黑等漆色基础上以"真金碾泥为色",即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和的困难,增加了蓝、绿、褐等多种鲜艳的漆色,且漆色经久不变;有的装饰还用上了刻银丝、刻金丝、螺钿、镶嵌等,使脱胎漆器更加精美 。
漆画
福州脱胎漆器艺术的发展没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过艺人们的努力,它还衍生出一个新的画种--漆画 。1964年,从美术院校毕业的一些美术工作者把漆器装饰工艺技法用于绘画,创作出了一批漆画作品,首次以独立画种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受到首都美术界和群众的瞩目,从此福建漆画从实用美术进入观赏艺术领域 。原来漆画是附着在漆器的器皿上 , 近几十年来 , 通过画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装饰技法运用在平面上 , 来做成独幅画,这就形成了漆画 。漆画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是其它画种所不能替代的 。
据介绍,漆画采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银、螺钿、蛋壳等材料和绘作、髹色、剔填、镶嵌、晕金等装饰手法,配以罩明、戗刻、打磨、揩擦、退光等工艺手段,使画面产生深沉古朴、瑰丽神奇、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加上漆画质地华美坚固,适用于建筑,是现代壁画的理想形式 。
漆画是画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画面不能直接接触木板,必须在画面和木板之间用生漆做一个严密的隔离层 , 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 。这个画板由工厂生产制作,然后画家用熟漆在上面画画,干了以后画面上就有一种光泽,很漂亮 。至于漆画的作画手段很多,整个脱胎漆器的工艺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画上 。
传承意义
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在原来沈绍安兰记、德记的基础上成立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第二脱胎漆器厂 , 还创办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推动漆器行业的发展与繁荣 , 使福州脱胎漆器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大大超过过去,而且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 。具体来说,在坯地上,除了绸布脱胎坯和木坯外,还有钙塑和合成树胶坯等多种;在表面装饰技法上,除了推光、描金、晕金、漆画、锦纹、嵌银彩、嵌螺甸、仿古铜外 , 还有赤宝沙、宝石闪光、仿彩窑变、磨漆画等多种 。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已相继倒闭,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解散,从业人员纷纷改行 , 原有艺人所剩无几,"印锦"、"台花"等脱胎漆器髹饰的技法也已失传,福州脱胎漆器髹饰,这一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 需要善加保护 。
二、景泰蓝
【中国传统工艺品三绝】中国传统工艺品三绝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 。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 , 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 。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溶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
中国传统工艺品三绝
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 , 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 。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 , 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现在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 。因为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 , 而不是颜色的名称,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 , 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 , 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别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 。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 。因为事先对颜色的筹谋极费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后,也极端钟爱 , 所有御用陈饰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之多不可屈数,凡瓷料所能制器无不尽有 , 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仍努力烧制 , 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 。其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 , 虚应故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 。万历以后,虽然偶然有烧制,并非象以前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以后出品极少 。终明代一世,都没能复兴 。到清朝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 , 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 。现今虽有康雍的器物出现,然而细细考究竟与乾隆所制器物没有什么不同 , 实际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却不是康雍制作的 。
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 , 体略显厚重 , 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 。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 。彩釉上大多有砂眼 。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 , 底款 , 边款均有 。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 , 但金色很漂亮 。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 。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 。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 。现在景泰蓝的陈设品多 , 不做实用品 。
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已成为我们与国际友人和亲朋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礼品了 。
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 。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 。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溶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
景泰蓝制作
要制作精美的景泰蓝,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型制作(制胎):将紫铜片按照图纸要求剪出各种不同形状,并用铁锤敲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然后将其各部位衔接上好焊药 , 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铜胎造型 。
二、掐丝: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银焊药粉,经900度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 。
三、点蓝:焊好丝的胎体经酸洗、平活、整丝后便可上釉了 。所谓点蓝就是用金属小铲把各种珐琅釉料填入丝纹空隙中,经过800度的高温烧熔,将粉状釉料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 。如此反复两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烧,才能将釉面与铜丝相平,这样就使器皿披上了华丽典雅、五彩缤纷的漂亮外衣 。
四、磨光:是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凡不平之处都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 。
五、镀金: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然后通上电流,几分钟后黄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蓝金属部位上了 。再经水洗冲净干燥处理后 , 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了 。镀好金的景泰蓝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硬木底托 , 更显出景泰蓝雍容华贵、端庄秀美的姿色 。
随着景泰蓝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一些异形产品、实用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蓝大量生产 , 新品种、新花色、新工艺不断涌现,近几年来景泰蓝行业里出现了脱胎景泰蓝、银胎景泰蓝,画珐琅与掐丝珐琅相结合的景泰蓝、机制景泰蓝、仿日本七宝烧的银晶蓝,以及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 。特别是多工艺结合景泰蓝尤为突出 。这是一种以景泰蓝为主体,然后与牙雕、玉雕、木雕、漆艺以及花丝镶嵌等工艺结合,由于多种工艺巧妙结合 , 各种材料互相衬托 , 再加上通体又镶嵌了大量的宝石 , 更使作品新颖奇特、玲珑剔透 , 通体散发出珠光宝气 。
景泰蓝的鉴别
1.收藏景泰蓝,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 。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 。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伪造者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 。伪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铜胎,并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 。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使其生锈 。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细观察 , 便能分辨真伪 。
2.景泰蓝以明代的制品为佳 , 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质料都是透亮而不发磁,而大绿一色,其透亮则更比他色更为厉害 。它的性能与玻璃略同,它的颜色象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紫色犹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腚 , 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发蓝,黄色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略掺黄米相同,其丝胎皆是黄铜,镀金为大镀,它的器物上均有沙眼 。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发磁,因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时已经不再见到了 。所以它的丝胎多是红铜,它的镀金亦是火镀,乾隆所制的,以黄白两色为最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后来仿制的,多是黄中发绿或发红 , 与乾隆时的干黄色不相似 。乾隆的白色也最难仿制 , 其中原故有二点:一因其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仿者须用六品顶珠制成,然而顶珠不易得到,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后之作料家虽亦发明一种干料,但烧时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别厉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器物极易受伤 。
三、景德镇瓷器
中国传统工艺品三绝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 。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 , 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制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 , 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 。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 , 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
历史发展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 , 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个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 。当代的景德镇 , 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 , 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 , 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 。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上乘之作 , 其形大而规整,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 。这种将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 。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鲜丽浓重 。
洪武年间是明代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 , 而且多为大型器皿 。永乐白瓷颇负盛名,世称“甜白” 。据文献记载永乐皇帝对洁素莹然的白瓷甚为喜爱,这应是永乐白瓷风行的主要原因 。白釉暗花执壶和暗花双耳扁壶,以其变化多姿的造型、纤细古朴的手法、晶莹白润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镇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 。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烧造的黄金时期 。青花龙纹扁壶群冠众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 , 胎细釉润,纹样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而成,色泽鲜丽浓重,传世实物屈指可数 。蓝地白花折枝花果纹盘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传统产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为精美 。
斗彩创烧于成化期,这种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线,釉上用红、黄、绿、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闻遐迩,传世器多由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斗彩器的实属凤毛麟角 。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烧制空前绝后的时代 , 其中尤以嘉靖万历的数量为多,但形制高大、技艺高超、盖与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则并不多见 。
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 。粉彩鹌鹑图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绝世佳品,这种在彩料中采用金红着色 , 并运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艺,不仅能将图案的阴阳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比传统的五彩色泽更柔和淡雅,特别是配上细白的胎壁后,更加精美,让人有爱不释手之感 。
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 。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 。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 , 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 。随之而来的各地风俗习惯给景德镇瓷业习俗增添了新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