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其意思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好诗在唐朝已经创作完了,后来人要想写古诗就要先去熟读唐诗才可以 。当然,鲁迅先生这句话未免过于牵强,但唐代诗歌的发展的确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无论是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 。
唐诗的空前繁荣,自然源于唐朝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在当时的世界上唐朝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尤其是文化的繁荣鼎盛,更是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
譬如像一衣带水的日本就对大唐是魂牵梦萦的崇拜,期间曾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交流 。
通过对中国先进的文化艺术了解,日本社会对于唐诗的追捧也很疯狂 。在这其中就有一首唐诗成为日本人最喜欢的,年年被列入小学课本必背诗集!后来,日本人甚至还将诗中景物抬入现实,建设成了景观 。
文章图片
在灿若群星的唐朝诗人中,有些诗人仅仅靠几首诗歌就足以名留青史,为后世所知;甚至有的诗人,靠自己写的一首诗歌就可以赢得青史流芳,美名万代传 。
而唐朝诗人张继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张继的诗歌虽然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但是,真正为后人所熟知的,却只有一首《枫桥夜泊》 。
仅靠这一首佳作,就让他跻身于唐朝优秀诗人之列,而且中国历代的唐诗选本都选入此诗,后来就连日本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年年成为日本小学生朗诵必背读物!
【唐诗 日本人最喜欢的一首唐诗,被列入小学课本必背,网友:壮哉大唐】但谁能想到,留下如此重要的诗篇的张继,新、旧《唐书》竟然都没为他立传,我们对于这位唐代诗人的了解也只能从正史的只言片语和时人的文札中,去认识这个谜一样的诗人 。
据史料记载,张继家“累代词伯,积袭弓裘”,父祖辈都有相当的文韬底蕴,而正是受家风影响张继自幼就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28岁的张继进京赶考荣登进士 。
但在当时的由于官场腐败不堪,即使高中进士也要通过结交权贵才能被授予官职,可张继却是“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最终在铨选考核时落第只好归乡隐居 。
文章图片
两年以后(公元755年),张继又遇到促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争差点让大唐王朝土崩瓦解 。
叛军很快攻占了洛阳,又直逼长安,两京不保,连唐玄宗李隆基都协同杨贵妃仓皇逃离了京城,远赴蜀地避难 。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继为了躲避战乱只好乘船南下到当时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 。而正是这次偶然的江南流寓之旅,让他才有了与苏州城外枫桥一次美丽的邂逅 。
安史之乱持续了整整八年之久,诗人张继也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期间他游历了吴越名山大川 。后来不知道在哪一年,他来到苏州城游玩,在某个悲凉的秋夜,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但当他听着不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孤寂而辽远,顿时让张继想起了自己失意的青春,以及国家凋敝的景象,随后愁绪郁结他吟出了那首闻名千古的佳作: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认真生活的心境
- 悲痛!代驾小哥惨遭门砸死,生命最后6小时,他有多绝望?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
- 深爱不纠缠,是我赠给你的最后的温柔与疼爱
- 大寒,最后一个节气等待春天!
- 入了心的人怎能忘的了
- 青未了|踌躇满志才是少年最美的风景
- 62岁的杨丽萍被骂: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儿女,网友们吵得更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