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熊玲:为什么“乖孩子”易抑郁?


熊玲|熊玲:为什么“乖孩子”易抑郁?
本文图片


熊玲|熊玲:为什么“乖孩子”易抑郁?
本文图片

在很多乖孩子身上 , 我们常看到忧郁的脸庞:表情以忧虑苦闷为主 , 似有忧天下之忧的情怀;情绪状态是稳定的郁郁寡欢;性格倾内向、被动、隐忍、偏执、多愁善感 。 他们的童年 , 或许有被溺爱的甜蜜 , 或许有被遗弃的忧伤 , 或许有被迫的早熟…到青春期 , 他们像是老成的乖孩子 , 脸上写满了孤独的忧思 。
例:某高二女孩 , 因强迫性思维和情绪失控而休学 。 她说她的内心像个情绪大包袱 , 里面装了三大情绪的发动机:焦虑 , 来自对传统学习的不满与无奈;愤怒 , 来自父母对我兴趣的干预、自己对时间管理的无能;抑郁 , 对许多不满的内疚、对想做坏孩子的冲动的压制 。
【熊玲|熊玲:为什么“乖孩子”易抑郁?】
熊玲|熊玲:为什么“乖孩子”易抑郁?
本文图片

抑郁的核心是完美不能的失落 。 而完美不能 , 是对自我骄傲的挫败 , 其伤感与愤怒最终以攻击自我为出口 。
以上面案例为解读 。 看出 , 这个乖孩子 , 是陷入在追求完美的途中 , 变得越发不完美的焦虑-抑郁循环 。 这个循环里 , 她体验着深深的丧失完美的焦虑甚至恐惧 , 以至迫使自己努力 , 以求完美 。 但在努力的过程中 , 不断感受到太多矛盾 , 如:她想继续做大家认同的成绩好、考个好大学 , 但又抵制学习 , 因讨厌传统教学;她想变得我行我素一点 , 却又害怕父母不开心;想放弃学业去发展自己爱好的写作 , 又恐没有未来 。 总之 , 她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 , 而经验着自我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控制 , 很不自由 。
抑郁的乖孩子 , 并不清楚那无形的被控制力量 , 源自他们内心求完美的超我 。 乖孩子的父母亦不自知 , 他们身上过强的超我(即理想自我 , 以及未实现的自我理想)自孩子出生后 , 就以其终身使命为动力 , 全力以赴地转嫁给孩子……孩子的抑郁 , 本身就告诉他已背负不了被转嫁的使命 。

熊玲|熊玲:为什么“乖孩子”易抑郁?
本文图片

抑郁也是对哀伤情感的抑制 。 (超我部分)理想自我的形象 , 需要以各种努力以维护 , 伤感等负面情感都暗喻你过得不好 , 有损完美形象 , 因此也必须克制的 。 人际中 , 那些气质总是做作、端着的人 , 就是被理想自我所控的人 。 有些乖孩子 , 习惯性以好脾气(即不发情绪)而掩饰内心有损理想自我形象的担忧 , 因好脾气才是“人们心中一贯的乖孩子” 。
部分乖孩子身上 , 过于明显的忧郁情感反应 , 已成为性格中的一项特征 , 成为遭逢挫败、失望时的常见反应 , 常孤立自己而不再与外界接触 。 他们的情绪是压抑 , 而不是以愤怒来表达 , 久之 , 这份被压抑的愤怒转化为了忧郁 。 严重者 , 常以自虐“释然”情绪 , 或以自杀彻底“了结”愤怒的抑郁 。
比如 , 那些无法应对“不好”局面而跳江、跳楼的孩子 , 他们都是很难直面不好 , 很难表达坏情绪的乖孩子 。 当然这是极端情况下 , 孩子内心的超我以“我不完美”之由、以残忍的方式 , 毅然抹掉自己的个性 , 或除掉整个的自己 。
孩子的自杀 , 是自我攻击的极端形式 , 但那是长时期攻击性压抑的总爆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