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三 )


抗战后 , 梁实秋一直有惶然不知所终之感 , 冰心写信安慰他:“你能吃能睡 , 茶饭无缺 , 这八个字就不容易 。 ”

梁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本文图片

作家瑞卡斯说:“世间最好的默契 , 并非有人懂你的言外之意 , 而是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 。 ”
人这一生 , 最幸福的事情大概是遇到一个懂我们的人 。
他理解我们欲言又止背后的沉默和孤独 , 他懂得我们开朗外表掩藏下的彷徨与苦痛 。 这一切 , 他懂 , 他感同身受 。
人生得此知己 , 夫复何求?
相扶 , 从此生到来世
抗战结束后 , 梁实秋一路辗转 , 最后去了台湾 。 1951年 , 冰心夫妇回到了北京 。 三人之间 , 隔了一条浅浅的海峡 。 谁知这一隔 , 竟是永生不复得见 。
世事仳离 , 时局动荡 , 人间万象都是友情的试金石 。
1969年 , 梁实秋得到消息 , 说冰心夫妇已经亡故 。 他悲恸不已 , 写下悼文《哀冰心》 。 后收到友人来信 , 方才知晓这个消息是误传 。
梁实秋“惊喜之余 , 深悔孟浪” 。
后来他得知 , 冰心已经看到了他这篇悼文 , 他不由感慨道:
“现在我知道冰心未死 , 我很高兴 , 冰心既然看到了我写的哀悼她的文章 , 她当然知道我也未死 。 现在彼此知道都还活着 , 实在不易 。 ”
有时候 , 友情也如同婚姻 , 唯有经历过一番风雨 , 才能更加纯粹和坚韧 。
1982年 , 梁实秋写下《无关门》:“春有百花秋有月 , 夏有清风冬有雪 。 若无闲事挂心头 , 便是人生好时节 。 ”托女儿赠予冰心夫妇 。
梁文茜说:“爸爸让我带句话 , ‘他没变’ 。 ”冰心笑着回应:“我也没变 。 ”
对话背后的含义旁人不得而知 , 知道的 , 大概唯有这两人 。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向来不易 , 既要耐得住岁月的消磨 , 也要经得起利益的考验 。
冰心和梁实秋之间的友情穿越过时代的粗粝沙尘 , 时光漫漫 , 人生海海 , 然而这些都不能让他们失去心有灵犀的默契 。
因为不易 , 所以才珍贵 。
1985年 , 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怀旧——忆故知》出版了 , 冰心欣然作序 。
岁月如同白云苍狗 , 转眼间 , 大家都成了耄耋老人 。

梁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本文图片

冰心在序文里深情回忆抗战胜利至今40余年的生涯 , 写道:“大家都是80以上的人了 , 回来畅谈畅游一下 , 如何?”“我和文藻和你的儿女们都在等你!”
“怀乡” , 是晚年梁实秋笔下非常突出的情结 。
尤其是那个有着“陶然亭的芦花 , 钓鱼台的柳影 , 西山的虫唱 , 玉泉的夜月 , 潭柘寺的钟声”的北京城 , 他是夜夜思念而不成寐 。
彼时 , 两岸关系和缓 , 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探亲访友 。 冰心也在日日期盼着老友的归来 , 谁料 , 她不曾等来风雨故人 , 等来的却是老友不幸逝世的噩耗 。
1987年 , 梁实秋先生在台北因心梗病逝 , 心中尚带着晚年无法落叶归根的遗憾 。
梁实秋曾说自己一生有四大遗憾:
一、还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 , 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 , 亦有同感 。
是啊 ,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人生处处遗恨 , 始终难以完满 。
短短一个月 , 87岁的冰心写下两篇悼文:《悼念梁实秋先生》、《忆实秋》 , 字字含泪 , 句句啼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