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汉语中“练”字的本义 中国传统色之练色( 二 )


比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登临送目 , 正故国晚秋 , 天气初肃 。 千里澄江似练 , 翠峰如簇 。 ”登山临水 , 举目望远 , 故都金陵正是深秋 , 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 。 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 , 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 “千里澄江似练 , 翠峰如簇” , “千里”二字 , 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 , 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 , 景象开阔高远 。 “澄江似练” , 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 , 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 , 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 , 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 。 既有平面的铺展 , 又有立体的呈现 , 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 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啊!
作者:黎荔汉语中“练”字的本义 中国传统色之练色
文章图片
练也用来形容素皎的月色 , 如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孤馆灯青 , 野店鸡号 , 旅枕梦残 。 渐月华收练 , 晨霜耿耿;云山摛锦 , 朝露漙漙” ,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年年今夜 , 月华如练 , 长是人千里” , 都是用练色来形容月华流泻 , 如白绢似的皎洁 。 月光淡淡的 , 柔柔的 , 如绸缎一般 , 触手柔滑 , 又清又冷 , 游踪如缕 , 轻盈而落 , 实在美得难以形容!“匹练”是一匹展开的白绢的意思 , 可以用来形容奔驰的白马、光柱、瀑布、云雾等 。 如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遥观似匹练飞空 , 远听如千军驰噪 。 ”用一匹白绢在空中飞舞 , 形容瀑布从山崖倾泻而下的壮观景象 。
从西汉开始 , 中国被西方世界称作“丝国” , 中国丝织品大批运往国外 , 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 。 世界最初了解中国 , 就是因为中国的丝绸;丝绸之路的先导是丝绸 。 丝绸 , 是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 。 练色 , 为丝绸生产加工后的本色 。 素白的熟丝泛着柔和的光泽 , 可染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等的缤纷之色 。 可即使不着一色 , 这纯素之色也是极美的 。 中国传统美学中历来存在“绚”和“素”两种不同的美 。 “错彩镂金”是极为绚烂的美 , 如颜延之诗 , “铺锦列绣 , 雕缋满眼”;“清水芙蓉”则是极为清素的美 , 如谢灵运诗“初发芙蓉 , 自然可爱 。 ”这两种美满足了人们繁简浓淡的不同审美趣味 , 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受到的推崇不尽相同 , 但自魏晋六朝起 , 文人群体似乎更偏爱纯素淡雅的美 , 认为“芙蓉出水”的自然素美 , 是比“错采镂金”的华丽绚美更高的审美境界 。
练色的境界 , 是一种素朴极简 , 却饱含深度的境界 , 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展现的清冷孤绝的高妙意境:“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如王维诗“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以纯素笔调展现的心境之高迈 , 不知不觉 , 竟来到流水的尽头 , 看是无路可走了 , 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 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 这是何等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 。 想体会练色之境 , 那就在夜深时分 , 将自己静静地浸润在 , 月光练白的如水清凉中 。 被月光润湿了的夜色里 , 大地的精灵缓缓起舞 , 轻柔的掠过脸颊 , 是风?是雾?还是天地精华凝成的丝缎 , 闪着幽幽的亮光?谁能不喜爱并且沉浸于这份宁静、恬淡和蕴藉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