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莉·戈特利布|唯一的快乐源泉是追剧,这样的我抑郁了?( 二 )


失去所爱之人是一种极其孤独的体验 , 人们只能独自面对 。 从还是个孩子起 , 约翰便设置出一个优越而坚硬的“虚假自我” , 那是一种心理工具——最初是为保护自己的世界免于分崩离析 , 但其实那只是一种幻觉 , 最终仍使自己被锁在一个人的黑暗中 。 当他在接待室把这些倾诉给洛莉的时候 , 强忍了六年的悲伤眼泪终于决堤 。
窦文涛在《圆桌派》中曾说“越关心自己的情绪问题就越抑郁 。 ”有时候 , 逃避并不会化解痛苦 , 而直面痛苦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恐怖 。
无法建立的亲密关系
一个人在成年后如何对待他的亲密关系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童年时期如何与父母相处 , 也就是我们常常谈论的原生家庭 。 我们的情感模式大概率会和父母一模一样 ,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选择在成年后跟父母同类型的伴侣结婚 , 因为这能带来熟悉感 。
人们不可抗拒地被某些特质吸引着 , 即使那些特质曾出现在他们父母身上 , 并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了伤害 。 这不代表人们喜欢受到伤害 , 而是人的潜意识会幻想:或许这一次我可以通过和一个新出现的但感觉熟悉的人接触 , 从而回到过去 , 抚平很久以前的创伤 。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将其称为“强迫性重复” 。
洛莉的来访者中就有这样一个女孩 。 25岁的夏洛特是个遭受原生家庭创伤的人 , 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 导致她需要依靠酒精来麻痹自己 。 对待自己的感情也是极端不负责 , 她的对象排成一列都可以做成渣男图鉴 。
夏洛特彷佛想透过恋爱的心碎 , 来证实自己一点也不值得被爱——而这一切完全是在她的意识之外发生的 。 但问题是 , “强迫性重复”只会让旧的心理创伤被反复撕裂 , 她只会变得更缺乏信心 , 没有安全感 。

洛莉·戈特利布|唯一的快乐源泉是追剧,这样的我抑郁了?
本文图片

人们会找各种借口和理由去逃避内部正酝酿的危机 , 如同夏洛特一样自欺欺人地希冀片刻安宁 。 因为没有什么比丢开依赖更让人害怕 , 但也没有什么比从痛苦中解脱更令人向往 。
当然 , 洛莉与来访者的故事并未结束 , 书中还有不同的人物登场 , 带来有关焦躁、自我厌恶、愤怒、对人生失去掌控感的无力和空虚等导致心理抑郁的问题 。 但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 , 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 , 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 。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 , 或大或小 , 或新或旧 , 或安静或吵闹 , 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 , 这些不速之客总会找上我们 。
许多心理问题 , 也许都始于某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 它可能是一次惊恐发作 , 一次失业 , 一个生命的离世或诞生 , 可能在一段关系中受到挫折 , 或是无法做出重大的抉择 , 也可能是一段时间抑郁的情绪 。

洛莉·戈特利布|唯一的快乐源泉是追剧,这样的我抑郁了?
本文图片

有更多时候 , 它很笼统 , 你只是觉得被一种感觉困住了 。 或是虽然说不清楚 , 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 往往这些时刻我们就想要回避 , 通过封闭自我、沉溺于虚拟世界……来屏蔽掉那些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早就看透了人们的心理 , 所以他说:人们会想尽办法 , 各种荒谬的办法 , 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 但只有直面灵魂的人 , 才会觉醒 。
面对心里的沉疴 , 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前 , 穿过它 。 因为自由或许并不在前方 , 而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