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内心不幸”的人,再多的物质都拯救不了( 三 )


在叔本华眼里 , 这类人是得到命运眷顾的人 , 是真正自由的人 。
叔本华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 他是富商的儿子 , 继承了丰厚的财产 , 后期投入哲学研究 , 不管成功不成功 , 都不会有后顾之忧 。
可这世间 , 并不是人人都这么幸运 , 绝大多数人都是与之相反的样子 , 生在一般的家庭 , 不会有丰厚的财产 , 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 。
很多吃过没钱的苦的人 , 就拼命想要赚钱 , 以为有了钱 , 自己就能幸福 , 就能活得自在 。
可是钱多少才算够了呢?这并没有一个标准 , 不同的人 , 就有不同的标准 , 内心越是丰富 , 越是个性杰出 , 在物质上的标准 , 就月地 , 就像苏格拉底 , 走在大街上 , 看到无数奢华的东西 , 他并不像很多人那样抱怨 , 这么多好东西 , 可是都不是我的 。
苏格拉底只是由衷地感叹:有这么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 。
穿的衣服有了 , 吃的东西有了 , 住的地方也有了 , 其他的 , 确实不需要啥了 。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内心不幸”的人,再多的物质都拯救不了
文章图片
04
伊壁鸠鲁一生都在研究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幸福地生活?
他开办了一个传授幸福的学校 , 专门教人如何幸福地生活 , 伊壁鸠鲁觉得 , 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三大误区 。
第一个误区:过于关注爱 , 而忽略了自身 。
伊壁鸠鲁发现 , 一个人如果过于关注爱 , 就会出现妒忌、误会和痛苦 , 所以他觉得对待亲密关系 , 应该有一颗平常心 , 抱着那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 , 用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的内心 , 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 。
第二个误区:执着于金钱 , 金钱就束缚住了人 。
伊壁鸠鲁发现 , 人们为了一份好的工作千辛万苦 , 为了更多的钱拼命努力 , 可是因此而来的是更多的痛苦 , 旁人的妒忌 , 同时的诽谤 , 甚至还委屈了自己的内心 。
这不仅不是幸福之道 , 反而有碍于幸福 。
所以他觉得 , 我们需要的不是很多的钱 , 而是足够自己生活的钱 , 还有一份能带给自己快乐的工作 。
第三个误区:人们迷恋的奢侈 , 大多不必要 。
一个漂亮的家 , 一身贵气好看的衣服 , 一辆令人羡慕的车 。
可是伊壁鸠鲁发现 , 人们对这些东西的追求背后 , 其实都含有一样东西 , 平和的幸福 。
但平和 , 又只有通过完善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 。
可是为什么还要追求奢华呢?因为奢华能带来短暂的满足 , 拥有这些东西让人拥有安全感 , 所以尝到一点甜头之后 , 就愈加拼命 。
可是真正智慧的人 , 往往容易发现这个骗局只会把人引进没有尽头的努力和竞争之中 , 永无宁日 。
不难发现 , 伊壁鸠鲁的这三点发现 , 都与一个人的内在有关 , 内在越贫乏 , 越需要外在的东西来填充 , 反之 , 自身就是圆满 , 自身就是自在 , 除了最基本的需要 , 多余的东西反而成了负担 。
如果觉得是负担了 , 也就不会拼命追求了 。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内心不幸”的人,再多的物质都拯救不了
文章图片
05
在物质和金钱上 , 叔本华也觉得 , 物质和金钱 , 只是生活的工具 。
有了这些工具 , 人就可以很好地生活 , 但是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获得幸福 , 还是内在的事情 。
工具本身是好的 , 至少没有什么坏处 , 但是一个人如果执着于工具本身 , 就本末倒置了 。
你本来是为了幸福去努力工作的 , 结果后来只看到了这些工具 , 那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了 , 就算找到了 , 那也只是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的短暂的短暂刺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