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子”刷屏,“我的父亲母亲”是厚重前传|时评

文/羊城晚报特约评论员 然玉
近日 , 《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了 。 “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 , 他现在精神病院里 , 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 ”父亲金性勇说 , 他的儿子金晓宇被诊断为躁狂抑郁症 , 会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 。 但在十年时间里 , 他翻译了《诱惑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书信集》等22本书 , 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多个领域 。 金性勇说:“新书是我儿子命悬一线时的强心剂 。 ”(1月17日杭州日报)
“我们的天才儿子” , 满满的骄傲 , 沉沉的心事 。 在煎熬中勉力支撑 , 在苦难中反戈逆袭 。 以生命的力量 , 抗争命运的不公;以家庭的温暖 , 消融厄运的坚冰 。 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 , 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幸 , 也演绎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奇迹 。 就这样 , 金晓宇被重新定义一一是躁郁症患者 , 更是“天才翻译家” 。
如果说 , “翻译”是不同文化的摆渡人 。 那么 , 他的父亲母亲 , 无疑是金晓宇人生的摆渡人 。 从崩溃、绝望的一头 , 度到平静、新生的另一头 。

|“天才儿子”刷屏,“我的父亲母亲”是厚重前传|时评
本文图片

金晓宇和父亲金性勇 。 图/杭州日报
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 只是很多时候 , 陷于困厄中的人们 , 未必来得及找到那扇窗 , 未必有信心找得到那扇窗 。 而数十年来 , 金性勇夫妇 , 一直奔走着、尝试着 , 只为给儿子寻找那扇窗 , 只为窗外能透进一抹光 。 机缘巧合之下 , 金晓宇终于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归宿 。 而这 , 绝不是上天垂怜 , 而是用父爱与母爱铺就的救赎之路 。 哪怕外面惊涛骇浪 , 小小的家 , 就是最牢靠的避风港 。 其间 , 爱在滋长 , 病在消退 。 空气在变暖 , 才华在发光 。
“不读书不工作不成家都能接受 , 我们只要儿子活着” , 或许也曾心灰意冷 , 但终究未曾放弃 。 在发现天才之前 , 在培养天才之时 , 金性勇夫妇的初衷很简单也很纯粹 , 无非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孩子”……“只要儿子活着” , 卑微至极的心愿 , 别无所求的无奈 。 可是 , 作为优雅、老派的知识分子 , 金性勇所理解的“活着” , 不是那种物理层面的存在 , 不是那种生理层面的存续 , 而是“有尊严地活着” , 甚至是“体面地活着” 。
他们坚定相信儿子 , 不惜倾注所有 。 哪怕所有的“倾注” , 都可能被躁郁症的儿子一砸了之、毁于一旦 。 这是一个不断播下种子 , 不断收获失望的故事 , 如同一位农人在盐碱地里虚无地耕作 , 极端残酷又极致温柔 。 终究有一天 , 一颗种子开始发芽 , 向阳而生、开花结果 。 无心插柳 , 柳暗花明?或许不如说是 , “有心人 , 天不负” 。 一段绵延的悲剧 , 总算峰回路转 。 相比于“天才翻译家”的赞誉 , 金性勇更感欣慰的 , 无疑是儿子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 可以安宁地活着 。
所谓翻译 , 一边连着阅读 , 一边牵着写作 。 阅尽光阴坎坷 , 写下爱与希望 。 倘若“我们的天才儿子”是杭州版《美丽心灵》 , 而“我的父亲母亲”定是一部更加厚重的前传 。 (更多新闻资讯 , 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天才儿子”刷屏,“我的父亲母亲”是厚重前传|时评】编辑 | 李妹妍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