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父母催婚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每年的春节 , 似乎总是被催婚、相亲等话题充斥着 。 在外奔波了一年 , 终于回去与家人团聚 , 却又要忍受来自家人、亲戚的盘问和催促 。
2016年 ,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 25-35岁的被逼婚率高达86% , 超8成青年曾被父母逼婚!
▓之前有个26岁单身女孩子小陈 , 上了微博热搜 。 原因是 , 她主动跑到医院神经科 , “强烈要求住院” 。
看上去好好的女孩子为什么要求住院呢?原来小长假快到了 , 小陈害怕家里会拼命催婚 。
“有没有认识男孩子?你今天有没有跟男孩子接触?你现在的年龄很大了....再不结婚 , 以后就没有人要了 。 ”
家人每天都在盘问小陈这些事 , 每次听到她都“头皮发麻 , 浑身发抖” 。
经医生诊断 , 小陈已经有了轻度抑郁的症状 。
▓最近27岁的小米也很苦恼:
春节快到了 , 但我很不想回家 。 最近父母天天打电话来催婚 , 理由是我年龄大了 , 还不结婚 , 多丢人 。
去年回家 , 过年被催得我都害怕了 , 七大姑八大姨的“人文关怀”也让人头大 。
假期后回去上班一直难以开心起来 , 满脑子都在想今年如果还没有男朋友怎么办、如何回家过年 。
感觉现在一有话题就会扯到谁结婚、谁谁谁小孩都生了什么的 , 我又要被逼去相亲!父母甚至威胁我 , 若不赶紧找人嫁了就和我断绝关系!现在看到父母来电就恐惧、反感 。
不知从何时开始 , 催婚成为了无数年轻人的噩梦 , “每逢春节被催婚”道出了众多大龄未婚青年的心声 , “父母花式催婚”更是成为近年的热门话题 。
小陈被“催”病了 , 小米被“催”怕了 。
文章图片
父母总是催、催、催 , 催婚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①未完成事件带来的紧张感和驱动力
在传统文化看来 , 一个未嫁娶的成熟个体 , 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 , 是很不稳定的 , 必须要找到另一半 , 组成家庭 , 还要有个孩子 , 才能被视为一个整体 。
孩子不结婚不生子 , 对父母来说是一个未完成事件 。 这种未完成感会带来一种紧张和驱力 , 会驱动人们去做点什么补足它 , 就像看到一个有缺口的圆 , 总是忍不住在脑海中把它补齐一样 。
基因延续的未完成感 , 使得催婚成了一种良好愿望的惯性 , 虽然没有问过子女被催婚的感受 。
②不被认同的恐慌和焦虑
中国特色的婚恋目的不在恋爱 , 而在于组建家庭、传宗接代 。 在中国的家族体系里 , 人与人的差异性不复存在 , 有的只是大一统的标准 。
也就是说 , 中国人认为自己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 , 似乎“不一样”就意味着异类、不正常、不安全 。
韩剧《今生第一次》女主的好朋友是个一心想要结婚的女孩子 , 女主看到焦虑的闺蜜很不解 , 问为何那么想结婚 。
闺蜜说 , 婚姻就像一件平凡的黑色大衣 , 穿在身上不好看却足够安全 , 隐没在人群里不那么显眼 , 足够让穿上的人得到一种被群体认同的安全感 。
同样 , 当自家的孩子到了适婚年龄却还落单 , 又听七大姑八大姨说“你们家孩子怎么还没结婚、没生孩子呢”、“他家孩子三十好几了还没结婚呢 , 我都抱孙子啦” , 主流的中国父母就会感到特别焦虑和恐慌 , 仿佛被抛弃在群体之外 。
为了缓解不被认同的舆论压力 , 他们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子女——“你老大不小了 , 怎么还没结婚、还没孩子?你知道我在村里多没面子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个人成长心理咨询:总在照顾他人感受,何时会看到自己?
- 父母|“过个年才明白,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的感情就淡了”
-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免费的心理咨询,靠谱吗?
- 父母|兄弟姐妹“感情不好”的原因,其实在父母身上
- 父母|过年,一个家最好的模样
- “父母辛苦买的婚房,凭啥不能住主卧?”孝顺要遵守3条规矩
- 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咨询:孩子挑战权威、抗拒规则——对立违抗障碍
- 抑郁症|青少年心理咨询:抑郁、不想上学……为何越来越多的孩子抑郁了?
- 孩子|儿童心理咨询:大宝与弟弟妹妹冲突不断!父母该如何调节?
- 婚姻心理咨询:当夫妻沟通不畅时,感情也容易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