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 , 生育的主体是女性 , 但如今社会发生变化 , 生育建设已不仅是女性的事情 。 ”陆杰华也表示 , 生育问题和性别平等、社会保障等密切相关 。 “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 促进性别上的平等比一味延长产假、育儿假等更加重要 。 ”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杜昊则提出 , 目前 , 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明确规定“应当保障妇女就业合法权益 , 为因生育影响就业的妇女提供就业服务”“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 , 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 在省级条例中 , 一些地区也提出“鼓励用人单位采取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等措施 , 直面女性在生养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 , 为女性劳动权益的落地提供了保障 。
本文图片
资料图:中国首个再生育咨询门诊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科医院开通 。 中新社发 李晨韵 摄
生育不一定要与婚姻捆绑?专家:鼓励未婚生育有文化差距
如何提升生育率?陆杰华提出 , 首先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 进一步释放促进生育的政策红利 , 他建议应构建跨部门的应对低生育率的决策机制 。
从社会服务层面 , 陆杰华还表示 , 要加大托育和托幼服务建设 。 “很多人不生孩子 , 其实是养育负担比较重 , 特别是0~3岁的孩子 , 社会化的托幼服务是缺失的 。 怎样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 , 价格合理、便捷的托幼服务 , 对生育率的回升很重要 。 ”
在观念层面 , 则要适当引导年轻人 。 “过去强调少生 , 但现在少子化、老龄化来了 , 要适度改变婚育恋爱的观念 , 而这或许要用很长的时间 。 ”
【|女性生育意愿走低甚至终身不婚,“母职惩罚”值得反思】对于不少网友提出的“支持未婚生育”说法 , 陆杰华认为 , 未婚生育等问题涉及生育包容性 , 短期看 , 提倡这一点和中国文化还有一定差距 。 “在欧洲 , 不少国家未婚生育的比例已超过50% , 但在日本和韩国 , 其非婚生育比例是非常低的 , 对促进生育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小的 。 ”
陆杰华认为 , 生育和婚姻是否要捆绑 , 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共识才能落实 。 (完)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剩女|为何大龄未婚女性越来越多了,什么原因导致的?
- 婚姻|女性终生不婚可能在增加
- 高拉瓦利|印度明星虎妈妈死亡,16年生育29只宝宝,曾作为迪士尼动画片原型
- 赵世曾|约会上万女性,港富花4000万建“海上乐居”,3个女友为他生娃
- 婚恋观|年度婚恋观调研:30岁以上男性比女性更着急脱单
- |赫夫纳前女友:花花公子大厦如同邪教,女性聚居,但与世隔绝
- |23岁女孩4年流产13次,彻底丧失生育能力,网友的评价值得深思
- 青青子|女性,如何免于恐惧地生活?
- 事业单位女性,55岁和60岁退休,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后者?
- 随着离婚率节节攀高 为什么大家对带儿子的女性如此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