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晚报大运河全线通水北方小城变“水乡”河北故城记者 王琪鹏1月22日(初一)...|北方小城变“水乡”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大运河全线通水
北方小城变“水乡”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大运河全线通水北方小城变“水乡”河北故城记者 王琪鹏1月22日(初一)...|北方小城变“水乡”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大运河全线通水北方小城变“水乡”河北故城记者 王琪鹏1月22日(初一)...|北方小城变“水乡”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大运河全线通水北方小城变“水乡”河北故城记者 王琪鹏1月22日(初一)...|北方小城变“水乡”
文章图片
河北故城
采访人员王琪鹏
1月22日(初一)下午 , 河北省故城县大运河畔 , 晴 , 零上5摄氏度 。
作为大运河边长大的孩子 , 见到了家乡的运河 , 才算真正到了家 。 每次回老家 , 我总要到运河边上看一看 。 今年春节也不例外 , 大年初一 , 我就来到了位于县城南头的郑口运河大桥 。
我的家乡河北故城是一座典型的运河小城 。 由于地处冀鲁交界 , 家乡“既有燕赵魂 , 又有齐鲁风” , 风俗、方言也接近山东 。 受运河水的滋养 , 今天的县城郑口镇 , 就是从运河古镇郑家口发展而来 。
听长辈讲 , 家乡过去是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 , 有着“小天津卫”之称 。 清朝雍正年间的县志上也说 , “郑镇商船云集 , 朝帆暮火 , 风景可观” 。 可在我的印象里 , 从来没见运河里走过船 。 大部分时间里 , 大运河只是一条“季节性河流” , 不但河道里经常没水 , 更谈不上什么“运” 。 尤其到了冬天 , 河道里更是干涸见底 。
今年春节 , 我却见到了不一样的大运河 。 在太阳的照射下 , 大运河水波光粼粼 , 壮观的挑水坝和岸边的大树倒映在河面上 , 显得小城格外安详 。 从大桥上远眺 , 近百米宽的河道犹如一条巨龙 , 自东向西绕城而过 , 又逶迤向南而去 。 在河水的映衬下 , 家乡仿佛开了“美颜” 。
这一切的变化 , 要归功于大运河的全线通水 。 去年4月 , 水利部联合京津冀鲁四省市对大运河北段进行补水 , 全长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百年来的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 “现在大运河常年有水了 。 ”桥头卖糖葫芦的老人咧嘴笑道 , 自从运河来了水 , 来大桥遛弯的人多了 , 他的小买卖也跟着红火了不少 。
河道里有了水 , 家乡顿时成了“水乡” 。 运河来水后 , 有人在离县城不远处开发了水上游乐项目 。 去年国庆假期 , 前去游玩的人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 有的农民还顺势转型 , 利用河边滩地 , 养殖起了小龙虾 。
在家乡 , 老人们对大运河的“码头文化”津津乐道 。 郑口镇作为商业繁盛之地 , 从一个运河码头逐渐发展成为县城 。 由于南来北往的客商众多 , 这里也催生出了不同于他处的生活方式 。
大运河实现百年来的全线通水 , 让每个故城人都欢欣鼓舞 。 得益于大运河的复苏 , 家乡的一条百年老街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 从郑口大桥上下来 , 是一条名为“二道街”的老街 。 这条老街是家乡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 , 晚清桐城派大家贺涛就在附近居住 。 运河衰落后 , 老街也逐渐走向破败 。 近年来 , 随着大运河成功申遗 , 二道街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 , 修建了许多古香古色的建筑 , 一条运河风情的旅游街已初具规模 。 今年春节 , 二道街上挂起了红灯笼 , 站在桥头向北望去 , 老街上人头攒动 , 成为县城里年味儿最足的地方 。
作为一座典型的运河之城 , 我的家乡因大运河而生、因大运河而兴 , 因为大运河而落寞 , 又因为大运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去年 , 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段实现了62公里河道的“京冀通航” 。 大运河全线通水 , 让人们对大运河的全线通航也充满了期待 。 说不定哪天 , 我就可以从北京坐船回老家了 。
家乡小志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大运河全线通水北方小城变“水乡”河北故城记者 王琪鹏1月22日(初一)...|北方小城变“水乡”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