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州晚报30多年坚持手工制作陈章影:擦亮丹阳线面“金名片”福州人物陈章影和手工...|陈章影:擦亮丹阳线面“金名片”
本文转自:福州晚报
30多年坚持手工制作
陈章影:擦亮丹阳线面“金名片”
福州人物
文章图片
陈章影和手工线面 。 连江融媒体供图
福州人逢年过节都要吃线面 。 在连江县丹阳镇坑口村 , 便有一位线面制作艺人——今年58岁的陈章影 。
在丹阳镇坑口村 , 不时能看见丝丝缕缕如纱般的线面挂在支架上 , 在居民家门前画出一道道长五六米的美丽弧线 。
为了在一天内阳光最充足的时候晒面 , 陈章影夫妇凌晨3点便开始准备制面 。 经过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日晒等工序 , 一根根白如银、细如丝的线面就做好了 。
陈章影说:“这段时间手工线面进入销售高峰期 , 不少福州市区、罗源的客商早早就来订购 。 最忙的时候 , 一天能生产100公斤左右的线面 , 净赚400余元 。 ”
据了解 , 线面系唐末“随王入闽”的美食 。 初时 , 线面工序简单 , 采用竖直拉法 , 又称挂面;后来经过不断改良 , 线面细如丝、长如线 , 黄庭坚诗句“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描绘的就是线面 。
据陈章影介绍 , 生日、寿辰人们要吃一碗“长寿面” , 象征平安长寿;外出远行或迎送宾客要吃一碗“太平面” , 寓意一路顺风、居家平安 。
“线面是丹阳镇‘三宝’之一 。 线面制作技艺民国时期传入丹阳镇 , 经过数代传承越发精湛 , 丹阳线面的名号也越发响亮 。 坑口村是‘丹阳线面’的发源地 , 产品好 , 口碑也好 。 ”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林国建说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线面制作多数被机械化生产取代 。 “我想让老味道一直延续下去 。 ”抱着这样的淳朴情怀 , 陈章影30多年来坚持线面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 用勤劳的双手编织了一根根线面 , 也编织了自己的致富梦 。
据统计 , 陈章影等村民以农业、副食品加工业及线面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 , 人均收入已由去年的2万元提升到如今的2.6万元 。
【本文转自:福州晚报30多年坚持手工制作陈章影:擦亮丹阳线面“金名片”福州人物陈章影和手工...|陈章影:擦亮丹阳线面“金名片”】采访人员了解到 , 坑口村计划将村集体粮食加工厂改造成线面厂 , 收购村民的手工线面后打包出售 , 打造传统手工线面特色产业集群 , 助力乡村振兴 。 (全文共77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