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这种人际的疏离有时候并不只是一种人格特质 , 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比如 , 他们可能在过去人生中常体验到一种“虽然自己不是特别需要 , 但对方是对自己好/没有恶意 , 所以没有理由拒绝”的感受 。
最近常留意到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疏离的议题 。
本文所指的对象 , 通常可以保持大部分生活中正常的社交关系 。例如在同事、亲戚、普通朋友、初次见面的人的关系中有恰如其分的表象 。
不过 , 在一些较为深度的、亲密的关系中 , 他们常会感到无措、麻烦、辛苦、容易“费电”和耗竭 , 时间久了会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状态是更舒服和自在的 。常有一些说法把他们归位内向型人(introverts) , 但仔细想来却又不仅如此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普通人》
笔者自己的观点 , 这种人际的疏离有时候并不只是一种人格特质 , 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比如 , 他们可能在过去人生中常体验到一种“虽然自己不是特别需要 , 但对方是对自己好/没有恶意 , 所以没有理由拒绝”的感受 。
这样的态度表面上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中对他人的宜人性 , 但对个体本身而言 , 会产生个人边界被侵占、自我的真实需要被忽略或掩盖的感受 。
TA们担心 , 当面表达拒绝会引起“关系有可能因此破裂”的恐惧和“辜负了他人好意”的歉疚 。更让人感到耗竭的是 , 在担心和歉疚的夹击下 , 更难理直气壮地通过说“不”来保护自己的边界 。于是 , 退而求其次的方式产生了——TA们会悄悄地淡出一些关系 , 或者干脆和人保持一定距离 。这样的方式虽然被动 , 但好处是:既保护自己的领地、也不至于让关系破裂 。
要形成这样的人际模式 , 不仅仅是天生的人格特质 ,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 , 其中文化、教养方式、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几个方面都会对这样的人际模式产生影响 。
01
文化中对于“懂事和顺从”的期待
每一种不同的文化后都存在着对个体不同的期待 。以我们的文化为例 ,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 大多数父母会更期待孩子是听话、懂事、孝顺和有教养的 。这些期待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演变成要求(例如:你必须达到这些期待)和评判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指标(你不听话、不懂事就是坏孩子) 。
同时 , 文化的期待通常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所以我们所处的环境 , 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规则去敦促个体的发展去顺应社会文化的期待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百元之恋》
举个例子:
? 孩子如果是顺从的 , 那么ta将会受到家长、老师等权威角色的褒奖 , 会得到同辈的羡慕 , 这些积极评价会鼓励个体通过顺应文化期待 , 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交好评 。
? 反之 , 如果你在过程中过于坚持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 相对会更容易被评价为:不懂事、固执、幼稚和叛逆 , 也可能会在亲子、师生或同辈关系中遭遇更多的困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周慕姿|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可能是“过度努力”的错
- 离婚|女人离婚的原因很多,婆媳不和,感情破裂,总结起来就一点
- 大龄剩女|为什么男人不敢娶大龄剩女?过年期间相亲三次,我总算知道原因了
- 我们一直以为小蓉和男友的爱情一定可以开花结果 不爱你的男人,才会让你有这些感觉
- 总是看朋友圈的人,幸福感普遍不强
- 总是有失恋的网友对我说:“我和她分手了 只有遇见对的人,才会有这些感觉,你有吗?
- 我们平常总是说离婚后男人后悔的比较多 离婚女人的心声:离婚半年后我又再婚,可我还是后悔了
- 我们总是听人说 结婚我不要彩礼钱,婆家却让我家给嫁妆钱
- 人到五十 人到了五十岁,别总想着给儿女买房买车
- |霍启刚当议员一个月做工作总结,郭晶晶功不可没,发感言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