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 你并不需要「成为谷爱凌」

谷爱凌 你并不需要「成为谷爱凌」
文章图片
谷爱凌 你并不需要「成为谷爱凌」
文章图片
人们喜欢「全红婵叙事」和一个个「逆袭的苦娃」 。但「出身不太苦」,什么时候成了体育明星的原罪?
短短 2 天,谷爱凌在冬奥赛场上的成功,已经从「天才少女刻苦训练」,逐渐被描化为一种高配置高投入的「精英教育」下的典型结果 。
从她的学霸三代:
谷爱凌 你并不需要「成为谷爱凌」
文章图片
高级住宅:
谷爱凌 你并不需要「成为谷爱凌」
文章图片
到「母亲谷燕每周开八小时车送孩子去滑雪」 。真的,「海淀妈妈看了都羞愧 。你我输在起跑线上」 。
谷爱凌 你并不需要「成为谷爱凌」
文章图片
她被符号化为一个曾经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
广为流传的毒鸡汤说:「你离谷爱凌还差十亿次投胎」 。谷爱凌的赢,似乎被解读为一种阶级层面的必然,普通人通过「鸡娃教育」也不一定能实现的跃迁 。
在这种解读中,多少可以看见一种创伤情绪:
我们处在一个总是以「极少数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的种种」作为标杆,来衡量和要求大众的社会 。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经常被告知:你成为 XXX 那样就好了,却极少被鼓励:你要「成为你自己」 。
今天,我们推送心理咨询师王晓艳的一篇旧文《生命是一场「自我完成」的旅行》,想对你说:
你并不需要「成为谷爱凌」,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
在精神分析领域,经常提到关于「成为自己」这个主题 。最多被提及的,当属温尼科特和科胡特 。
1.温尼科特:「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
他认为,人的心理有两种组成部分: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 。


  • 「真实自体」,包含着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是一种自发性的真实感,具有着生命里本真的活力性;

  • 「虚假自体」则意味着,人们行动和功能像正常人,但实则内心虚无 。就像这几年火起来的「空心病」:感觉人生没有意义,心里空荡荡 。越被期望成为「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人的「虚假自体」被强化,真实自体的存在感就越少 。

为什么会造成这两种情况?从早年抚养方式的角度来说,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这个概念:
「足够好的母亲」意味着能够「看到」孩子的本能需要和真实存在,并且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给孩子,了解孩子的创造性,尊重 ta 的边界,根据 ta 需要的变化进行适应和改变,进而让孩子建立起一种真实的自体感 。
而「不够好的母亲」则忽略或误读孩子的需要,不是促进孩子的成长,而是让孩子扭曲自己来满足外部世界的需要,进而获得肯定,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自发性和创造性暂停发展,成为一个表面适应良好而内心空洞的人 。
谷爱凌 你并不需要「成为谷爱凌」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