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的情人节 , 在人们不知不觉间悄悄发生了转变 。
毋庸置疑的是 , 如今消费市场中最重要的主力军 , 是以95后为首的新生代年轻群体 。 比起70、80后 , 他们身上的特点更为鲜明与生动:重视个性与内涵 , 注重仪式感 , 同时也更愿意为了爱与被爱的人付出更高的消费 。
一组数据可以充分展示这种变化:在《维度》的一项调查中 , 83.42%受访伴侣都会在情人节为另一半准备礼物 , 其中花费500到1000元的最多 , 占比超两成 。 而其中 , 95后成为了情人节消费的主力军 , 仅4.48%没在情人节进行消费 , 超千元花销的比例也位居前列 。
有趣的是 , 在鲜花、巧克力、个护产品等诸多送礼选择中 , 位居首位的礼物选择 , 却是价值更为高昂的珠宝 。
美国媒体WalletHub近期对于情人节的一份调查显示 , 当被问及什么样的情人节礼物是“最好的”时 , 接近三成的女性表示 , 珠宝是最优选项 , 胜过了电子产品、服装、鲜花和巧克力 。
这不难理解 , 从古至今 , 以钻石、黄金、宝石为首的珠宝 , 就被赋予了象征神圣爱情的美好涵义 。 在更愿意为仪式感消费的Z世代 , 正式站上历史主舞台后 , 以价值不菲的珠宝寄情 , 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首选 。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 许多传承了百年的珠宝品牌 , 都在竞相推出新的产品线与宣传策略 , 以求在新一代消费者面前拔得头筹 。
说到这里 , 你以为我要开始卖广告了吗是吧 , 其实并没有 , 我就是无聊看看数据调查而已 。
2022年2月14日 , 世界公认的官方撒狗粮日之后 , 紧跟着就元宵 , 中国实际意义的“情人节” 。 我们现在常过的中国情人节 , 是七夕 。 但有史可查的中式情人节 , 一直是元宵 。 所以 , 在2022年 , 情人节 , 也非常应景地成双了;然后全世界几十亿人 , 里面没有我的女朋友 。
不论中式西式 , 我们对爱情的感觉 , 到细腻之处都是差不多的 , 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嗑CP , 但中西方文化差异 , 造就了情人节的概念从一开始 , 就有一定的差别 。
本文图片
2.14 浪漫开端于 , 女生的主动 。
西方国家 , 情人节习俗从一开始 , 就是“女送男”习俗 , 这跟我们的传统认知 , 正好对立 。 2月14日这一天 , 送出礼品的是女方 , 男方主要负责晚餐 。 及至后来 , 3月14日被定义为白色情人节 , 也就是还礼节 , 到这天 , 才是男方还礼的日子 , 这个习俗一直保留到维多利亚时代之后 。
本文图片
不过 , 虽然是女方主动 , 但记录在案的情人节礼俗中 , 男方请的那顿饭贵重程度都高于女生的礼品 。 这里并不涉及性别权益的界定 , 只是觉得 , 这种古老的浪漫也挺有风情的——女追男隔层纱 , 女孩子主动点 , 促成姻缘的可能性也大一点 , 男生则后程发力 , 自此之后变被动为主动 , 相较之下 , 确实是高效率恋爱 。
本文图片
当然 , 这已经是旧俗了 , 20世纪维多利亚女王之后 , 西方的女孩子们也不主动了 , 情人节这个习俗在近100年的演变中 , 也走向了男性负责恩爱 , 女性负责秀的阶段 。
本文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丈夫|中年以后才意识到,在女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从来都是丈夫
- 梅根·马克尔|专家分析,梅根夫妇的沉默,是对卡米拉最大宣战:是一种故意侮辱
- 相亲|老年相亲节目爆笑“出圈”背后:老年人的爱情从来不是神话
- 鉴定师 中国第一代亲子鉴定师,经历过,外公是爸爸、爷爷是爸爸的奇葩事
- 抑郁症 除了抑郁症,其他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在持续升高|每日罐头
- 情人节|结婚登记人数爆冷,情人节“受冷落”,年轻人这是活明白了?
- 吕宝|不管你多穷,也不要随意穿别人的旧衣服
- 情人节|情人节,余生漫漫,愿陪你一起变老
- 钟欣潼|阿娇前夫赖弘国第三次结婚,没有前面两任妻子的名气,谁会认识你
- 丈夫|女人到了中年,她有什么样的身材,人生就是什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