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才女:从教76年,捐款3658万,丈夫去世后直言从未体验过爱情

2010年12月 , 南开大学校园内一间教室里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 , 他们窃窃私语 , 直到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太太走向讲座 。
课后有学生听闻叶先生丈夫前不久去世的消息 , 不由得对老太太问道:“先生你这一生是否有体验过爱情的滋味”
叶先生一愣 , 随后她摇头道:“从来没有 。 ”
这位先生是谁?为何如此受到敬重?又是为了什么一生从来没有遇见过爱情?
北京|北京才女:从教76年,捐款3658万,丈夫去世后直言从未体验过爱情
本文图片

“青年丧母 , 美满人生开始遭遇磨难”
叶嘉莹 ,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 因为出生时候正值荷花开放的时节 , 母亲便给她取了一个“小荷子”的乳名 。
叶嘉莹的曾祖父曾是光绪年间进士 , 她的父亲叶廷元自小便继承了家里的学问 , 从小熟读诗文古籍 , 后来在北京大学英文系读书 , 毕业后曾在航空署担任人事科科长等职位 。
叶嘉莹的母亲李玉洁也是从小在书香门第中长大 , 在结婚前曾在女子职业学校担任老师 , 婚后李玉洁辞去了教职工作 , 在家里专心打理家务 。
叶嘉莹不到三岁时 , 她的父母便在家教导叶嘉莹识字 , 教她背诵古诗 。 当时的叶嘉莹虽然并不能理解古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 但懵懵懂懂的她在父母的教育下 , 已经将古诗看做优美的表达 。
北京|北京才女:从教76年,捐款3658万,丈夫去世后直言从未体验过爱情
本文图片

叶嘉莹六岁的时候 , 家里请来了专门的教书先生 , 叶嘉莹跟着教书先生学习《论语》 。 之后叶嘉莹考入北京本地的小学和中学 。
原本叶嘉莹的生活应该就这么平静度过 , 然而战火纷飞家国破碎 。 因为日寇入侵 , 叶嘉莹的父亲南迁 , 与叶嘉莹和母亲在战乱中失联 。
父亲没有音信后 , 叶嘉莹并没有放弃学习 。 她在父亲消失四年后 , 于1941年考入当时北平四大名校之一的辅仁大学就读国文系 。
但叶嘉莹入学后不久 , 她的母亲便因癌症住院 , 手术后因为感染叶嘉莹的母亲与世长辞 。 当时按照旧习 , 去世后的人不能再回家 , 而是尸身随着棺椁一起停放在北平嘉兴寺 。
北京|北京才女:从教76年,捐款3658万,丈夫去世后直言从未体验过爱情
本文图片

入殓时 , 17岁的叶嘉莹看着钉子将棺椁彻底封死 , 她跪倒在母亲的棺椁前哭得泪眼婆娑 。 在母亲去世后 , 沉浸在悲痛里的叶嘉莹曾写了八首《哭母诗》来悼念母亲的在天之灵 。
失去了双亲陪伴的叶嘉莹之后被寄养在伯父伯母家 , 与两个幼弟一起生活在沦陷区 。
沦陷区民众的生活并不好过 , 多亏了叶嘉莹能干的伯母 , 将家里的事情操持得井井有条 。 而伯母和伯父也十分支持叶嘉莹的继续读书 , 叶嘉莹在受教育方面并没有停滞 。
丧母之痛和时局动荡 , 让叶嘉莹在读书期间将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了诗词之上 。
叶嘉莹青年时长相出众 , 才华也数一数二 , 自然有不少人想与她交往 , 但面对异性的追求 , 叶嘉莹总是拒绝 。 大学毕业后 , 同班的男同学都评论叶嘉莹“孤芳自赏 , 我行我素” 。
北京|北京才女:从教76年,捐款3658万,丈夫去世后直言从未体验过爱情
本文图片

1946年 , 大学毕业后22岁的叶嘉莹被分配到了佑贞女中担任国文老师 , 在三尺讲台上叶嘉莹像是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处 。 她授课时知识丰富加上叶嘉莹本身具有亲和力的长相 , 她在课堂中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
“浑浑噩噩嫁错人”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