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 做人别太满,凡事留三分

阿伦森 做人别太满,凡事留三分
文章图片
01
假设你参加一个评价测试,有四组人对你做出不同的评价 。

  • 第一组始终都是赞扬
  • 第二组始终都是否定
  • 第三组是先赞扬后否定
  • 第四组是先否定后赞扬

你会对哪一组最有好感?
其实,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的一个实验 。
在对几十个人进行实验后,阿伦森发现大多数人对第四组最有好感,对第三组则最反感 。
由此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喜欢褒奖不断地增加,批评不断地减少 。
阿伦森 做人别太满,凡事留三分
文章图片
这种随着奖励的减少而渐渐变得消极,随着奖励的增加逐渐变得积极的心理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 。
比如,你对一个新朋友很热情,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你不再保持最初的热情,对她的态度变成自然而又随性,那么,她就可能不爽,觉得你待她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
同样的,有的人刚开始恋爱时挖空心思讨好对方,但这样的讨好行为很难持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慢慢减退,讨好行为越来越少,就让对方觉得你越来越不爱她了 。
阿伦森 做人别太满,凡事留三分
文章图片
02
阿伦森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喜欢对自己的表扬、奖励不断增加的人,反感与之相反的人,主要是因为挫折感在发生作用 。
因为从倍加赞扬到小的赞赏直到不再赞扬,这样的递减会让人产生一定的受挫心理,很容易让人感到不高兴或反感 。当不被赞扬变成被否定的时候,挫折感瞬间被放大,让人无法接受 。
阿伦森 做人别太满,凡事留三分
文章图片
有一个小故事 。
国外一位老人,退休后在清静的湖区买了一所房子 。
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大喊大叫 。老人忍受不了,想了个法子,出去对他们说:“你们玩得真开心 。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 。”
年轻人高兴极了,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不为呢?更加卖力地闹将起来 。
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毛钱了 。”
年轻人有些不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继续来这里打闹 。
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说:“真对不起,我连五毛钱都给不起了,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 。”
“一毛钱?”一个年轻人愤怒了,“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
从此,老人恢复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
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智慧其实暗合了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 。
阿伦森 做人别太满,凡事留三分
文章图片
阿伦森 做人别太满,凡事留三分
文章图片
03
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合理运用阿伦森效应的要诀就是:先贬后褒 。
比如,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不断地对其进行鼓励,就算是批评,也应该在批评之后适当鼓励,否则会让孩子失去自信,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