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刚堂|《失孤》原型郭刚堂找到被拐的儿子后:寻子24年,一个父亲的自白( 四 )


他没有停滞在创痛里 。 50多万公里 , 是寻找 , 也是磨砺 。 儿子郭振回来时 , 父亲已经千锤百炼 , 豁达而宽容 。
郭刚堂|《失孤》原型郭刚堂找到被拐的儿子后:寻子24年,一个父亲的自白
本文图片

从河北回来的第二天 , 郭刚堂接到了李霞的电话 。
李霞家也在山东 , 离郭家不远 , 两家的经历也很相似 。 1999年 , 李霞一岁多的儿子被拐卖 。 两人认识后 , 郭刚堂经常帮李霞留意找孩子的线索 , 有媒体来采访时马上通知李霞过去 , 借媒体的力量传播信息 。
好消息是 , 去年5月 , 李霞的孩子找到了 。
激动的李霞开车去见孩子 。 临行前 , 她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 都是准备送给孩子养父母的礼物 。 她曾经恨过买家 , 但被漫长的时间和一次次失望捶打后 , 她只希望孩子仍然健康地活着 。 得知孩子已经顺利上完大学参加了工作 , 李霞觉得 , 自己应该感谢买家 。
双方碰了面 , 李霞拉住孩子养母的手 , 谢谢她养大了自己的孩子 。 对方抽回手 , 拍着巴掌大声说:那是我的孩子!不是你的!
李霞气得哭了 , “心里着火一样” 。 对方当年花了11000元 , 像买一件商品一样“买”下她的孩子 , 抢走了本该属于她和孩子的20多年 , 却丝毫没有愧疚 。 李霞说 , 如果不让自己认孩子 , 自己就走法律程序 。 当晚 , 她接到电话 , 孩子在那一头说:如果走法律程序 , 我这辈子都不见你 。
李霞妥协了 , 终于见到了孩子 。 告别时 , 她走出去很远 , 回头发现孩子还站在原地目送 。 她想 , 孩子终究还是舍不得自己的 。
回到山东 , 李霞发现孩子从不主动和她联系 。 她打电话发信息过去 , 希望孩子能回家看看 , 孩子答应了 , 却始终没兑现 。
听李霞在电话那头说着 , 郭刚堂的脸色一点点沉下来 。 李霞告诉他 , 最近孩子要求她向自己的养父母道歉 , 否则就不再和她见面 。 从孩子被找到的那天起 , 一场无声的争夺就开始了 。 亲生父母依凭的是血缘 , 以及未必能被孩子感念的多年寻找与牵挂;抚养的恩义、朝夕相处的感情则是买家的筹码 。 尤其对已成年的孩子 , 司法难以介入 , 亲生父母只能等待孩子在情感与伦理中拉锯后做出选择 。
很多历经艰难找到孩子的父母都对郭刚堂倾诉过 , 为什么自己找了那么多年 , 受了那么多苦 , 孩子却不肯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被孩子拉黑 。 和郭刚堂一样 , 他们永远不会对孩子问出口 , 只是一遍遍在自己心里煎熬 。
郭刚堂一遍遍给这些父母讲那个寓言故事:两个女人争夺孩子 , 都说孩子是自己亲生的 。 法官让她们抢 , 说谁抢到就归谁 。 其中一个女人使劲拉扯孩子 , 孩子受痛大哭 , 另一个见状 , 流着泪放了手 。 法官宣判 , 后者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 “只有亲生父母才会放手” , 郭刚堂说 , 是因为不忍心让孩子痛 。
可放手不意味着放弃 , 郭刚堂仍然希望和郭振亲近 。 他选择的方式是温和渐进的 , 像对一个长大后离家的孩子那样 , 关切而不过分逼近 , 给彼此时间 , 慢慢弥合多年的分离 。
2021年12月 , 同样寻子多年的孙海洋和儿子孙卓团聚了 , 孙卓选择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生活 。 郭刚堂为老友一家高兴 , 也没有因为对比而失落 。 “每家的情况不同 , 我目前的处理方式对我们家来说是最恰当的 。 ”
1月3号 , 郭刚堂和妻子一起去河南看郭振 , “想孩子了” 。 惦记着上次见面时郭振穿的鞋旧了 , 他们给孩子买了新皮鞋 。 一家三口点了4个菜 , 聊着高兴的事 。 不被拉扯的郭振 , 从亲生父母这里得到的都是爱和尊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